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6章 江山往復沉錘

江陵,別名荊州城、郢都、南郡。春秋時期楚文王繼位後建都於郢,在紀山之南修建城池,故又名紀南。楚人習慣性稱都城為“郢”,故又名紀郢。此時的楚國已經完整穩固地控制江漢之地,成為當時強盛的大國,而此地並是當時南方最大的朝奉都會。春秋中期楚國北上爭霸,得中原許多小國的追隨,滅國達五十餘個之多差不多將漢水以北的姬姓小國吞併殆盡,故史書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壯大,開始覬覦中原,同時楚國卻逐漸走向衰落。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將白起先後攻入鄢郢與紀郢,盡毀都城,史稱“白起拔郢”,楚頃襄王只得北逃城陽,楚在紀南城建都歷二十個王將近四百餘年,西漢初曾在此封有兩代臨江王,但為時不長。江陵建都的第二時期始自東晉,終於南北朝,先後有晉安帝、齊和帝、梁孝元帝短期移都於此,這幾個朝代疆域廣大,成為當時中國南方僅次於建康的第二大城市。恭帝元年,西魏破江陵城,梁孝元帝自焚,江陵遭受一次史無前例的浩劫。西魏人走後又扶植一個蕭梁宗室建立後來的小朝廷,“後梁”,至此江陵才算稍稍的安定。

經過戰亂的洗禮,這座繁華的古城,在歷史的煙波浩渺之下變得深沉又屹立不倒,對於江陵它處在荊襄腹地的中心,北有襄陽,西有夷陵,東有武昌,南臨長江,四通八達,因而是荊襄地區的重心地帶。這其中唯有襄陽與武昌的地理位置更能說明其險要。襄陽夾山而立,北部又有漢江環繞而過,處在南陽之地的南端,漢江通道和隨棗走廊的樞紐地帶。對於中原來說,得襄陽以窺荊襄;對於南方荊襄來說,得襄陽才能穩固內部,一旦有失,則頓成門戶洞開之勢。襄陽西面還有漢中,漢中是巴蜀和關中勢力犬牙交錯的地帶,而它剛好處在武當山、荊山和大別山等山地的隘口處,地理位置處在其中心位置,因此,襄陽城十分重要。歷代北方一統,就想進攻南朝,進而統一天下,襄陽都是必經之地。三國時期的曹操用長安、襄樊、合肥等重鎮連成防線,用來防禦蜀吳的攻擊;西晉籌備滅吳,始於羊祜經營襄陽,所以此地乃是其重中之重的防守之地。

三國時孫權為和曹操爭奪荊州,在“鄂城”建都,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不久又在“的蛇山”築城,稱為夏口。後來晉朝將江夏郡更改為武昌郡,這並是武昌城的正式稱呼。武昌處在漢江匯入長江的江口之處,漢江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是重要戰略命脈,因此武昌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武昌又正對著隨棗走廊的出口,隨棗走廊是北方進入湖北腹地的重要孔道,武昌北部還有大別山和桐柏山缺口處的“義陽三關”。更重要的是,武昌處在長江中游險要的發源處,因此對於下游政權來說,武昌十分險要。歷代立足於東南的政權,沒有兩淮流域的經營必定國力弱小,沒有荊襄之地防守必定危勢,南朝歷代舉荊襄而造反的例子眾多。因此,作為荊襄與長江中游險要銜接帶的武昌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

前梁經歷侯景之亂,國破家亡,湘東王蕭繹更是為了爭奪皇位,不惜藉助西魏,共滅自己握有兵權能和他爭奪一日之長短的兄弟們,導致大梁風雨飄搖,最後滅亡。西魏恭帝元年,一代雄主宇文泰命令上柱國於謹討伐江陵,蕭詧出兵會合。攻陷江陵後,宇文泰立蕭詧為梁主,其疆域轄至江陵一州之地,他原在襄陽統轄的領地,卻全部歸於西魏,蕭詧於是在江陵稱帝,年號大定,史稱西梁或後梁。

西魏被北周所代替,蕭詧也在憂憤中逝去,他的兒子蕭巋繼承皇位,曾與周師一起伐陳,最後因為名將吳明徹的指揮若定而敗退。後來北周武帝隕落,病逝在征伐陳朝的路途上,他的王朝隨之又被楊隋所更替,處在南北夾隙裡的西梁就在如此形勢下變得岌岌可危了。

當年蕭詧稱帝時曾得一幫忠臣良將輔助,其中就有被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