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部分

過去人們一定對“駭客”在認識界定上有點偏差,都以為駭客就是一些專門在網上從事破壞搗蛋的人。

對這些網蟲們,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駭客它的實質,就是網路戰或者網路技術裡面的

一些高手,在戰爭或者網路戰中,它既是網路安全一種潛在的危險,同時也是網路攻擊的一種武器,問題的關鍵就是看這些駭客掌握在誰的手裡,他們為誰服務。

儘管目前網路防禦作戰方面的研究還很不成熟,但隨著網路戰能力和社會對網路依存度的不斷提高,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網路戰威懾。

消除資訊網路霸權國家的網路戰威懾,不僅要注意提高網路戰攻擊作戰能力,更要注重提高網路戰的防禦作戰能力。

因為按照一般的理論推斷,只有網路防禦作戰能力的提高,網路攻防作戰能力大致相對平衡,才有可能帶來網路攻防雙方的相互遏制。

因此,在“無網不在”的資訊社會,只有紮實地搞好積極防禦,才能確保在未來的網路戰中贏得主動。

而從網路技術和系統建設及相應的網路防禦作戰研究和應用上不懈地追求先機,才有可能儘快實現網路戰攻防的新的平衡態勢。

二.

媒體的報道中,還紛紛把矛頭指向中國政府和解放軍,認為他們是幕後主使。

在德國政府,美國國防部,英國政府三起“遭到駭客攻擊”的報道中,媒體都稱有中國軍方背景存在。

一家德國媒體甚至戲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三戰成名,PLA這個縮寫一夜之間進入了西方常見縮寫語行列。”

美軍強調中國網路戰威脅,只不過是藉口,事實證明,美軍正在大張旗鼓地強化網路戰能力,不但成立了網路戰聯合司令部,而且努力打造自己的“駭客部隊”。

而從純軍事角度講,美國軍事轉型正在向構建“網路中心戰”能力方向發展,也就是將預警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等子系統透過網路連線起來,成為一個互聯互通的大系統,可以說,網路是美軍戰鬥力的“倍增器”。

“駭客攻擊在全球是一種普遍現象,西方把這個一般性問題上往政治上扯,和###有合流的趨勢。”

對於這種動向,軍方自然有所警覺。

“由於意識形態的敵視,你光解釋是不夠的。”

有些自己被害的事情不要掩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資訊領域裡的戰鬥。

它與實際在物理空間裡發生的戰鬥的區別在於:資訊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比如可能發生軍事對抗的雙方,在偵察,情報,分析,決策等資訊過程。

同時,影響這些資訊過程的其他因素,特別是能讓對方感知到的資訊,本身也成為了資訊戰的一部分。

未來要根據交戰雙方可能投入裝備透過量化計算評估雙方軍隊實際交戰的結果,而且還要評估雙方的作戰意志,決心,軍事戰爭潛力和民眾心態,來評估戰爭的持續時間和殘酷程度。

如果前者相對而言是“定數”的話,後者就是“變數”。

現在要打的資訊戰就是在所謂的“變數”上不斷加強,並讓這種不斷加強的“變數”作用於對方的意志,使得對方在“介入”和“不介入”決策的資訊傳遞過程中產生意志上的動搖。

許婷婷認為:“完全取得戰場“制網路權”,確立“網路戰”主宰未來戰場的重要地位。

因此,“網路戰”將是繼陸,海,空,天之後的“第五維作戰”,網路亦成為軍事作戰系統樞紐及關注焦點。

“網軍”或“駭客部隊”已成為現代軍事編制中不可或缺的部份,解放軍擁有“網路安全部隊”不應該受到國際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