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0部分

那何人能制他呢?

在諸大臣的奏章裡,大都是說洛陽丟失地事情,認為司馬懿指揮不力,不宜為帥者有之;認為司馬懿居心不良,內外勾結者有之;偏偏沒有人認為真正原因是諸葛亮用力鬼神莫測,在他們的奏章裡可以感覺到,似乎除了司馬懿,他們中任何一個人在前線都可以輕易擊敗諸葛亮。除了說洛陽,另外就是有人說司馬懿任人唯親,自成派系,霸權固寵,陷害忠良;說這些話的大都是從司馬懿累計用兵的損傷來說,說來也奇怪,除了在北疆折了個司馬望,司馬懿的二公子偷入季漢被擒之外,司馬家還真沒有過什麼損失……但是這能說明司馬懿有反意?難道司馬家的人全死在前線才好麼?至於說司馬懿與自己母后被害之事有關,就更是難以令人相信了,可是,這話讓自己如何來解釋?告訴司馬懿,我母后的事情不怪你,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麼?這話下面可以傳,到了上層,連自己,都是不可以提地,郭太后還在,自己都要每天前去問安,若郭太后問起,難道你懷疑我不成,自己又該如何來回答?眼下郭太后在朝中的實力還是極強的,沒有個五六年,自己根本無法去除他在朝中的勢力,無論如何,於公於私,曹睿眼下不想動司馬懿。

但是,不想動是一方面,若自己不想動他,也就不能讓他心有顧忌,曹睿覺得有些事情,還是要當面澄清才好。

當下曹睿親筆為詔,告訴司馬懿:“眼下西賊吳寇,侵掠中原,忠臣義士,皆奮不顧身,為大魏而征戰,司馬大都督乃天下句望所歸,國家柱石,雖有小過,但暇不掩瑜。讓他速速回京述職,朕願親愛的自置酒,以迎將軍。”

時間不長,司馬懿人沒回來,卻寫了封回書:“……荊州大毛,宛城危急,季漢東吳,各運強兵,臣恐為其所乘,故擬待軍心民心稍復之後,再回京城。”

曹睿心頭不悅,再次復書:“宛城事小,魏國事大,鄴城不可無大都督,大都督為託孤重臣,朕無在都督在側,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大都督念國家體朕心,早歸為盼。”

這一次,司馬懿弄了份萬民陳情表上奏,說宛城面姓苦留,不敢離開。

曹睿更加生氣,第三次寫信:“卿為國家重臣,朕為天下之主,君臣相托,貴在知心,朕雖年幼,亦知無常勝之將軍,無足赤之黃金,流言蜚語,止於智者。大浪滔沙,真心自見。望卿接書後,速歸鄴城。”

司馬懿無奈回書,說馬上起程回京,隔五日,又上表,說姜維南下;隔十日,又上表,說陸遜北上,曹睿初時還能容忍,幾次之後,勃然大怒,一把將御案上的玉石鎮紙摔成粉碎:“司馬懿欺騰年幼不成!”由此,始信曹真之語,連夜召曹真入宮,商議國事。

在諸葛亮有意操弄之下,本就有心結的魏主與司馬懿終於因為種種顧慮,不能以誠相聯絡待,終於走上了反目的道路,不過,就眼下而言,他們雖然心中生隙,卻都預設了眼下的情形,曹睿封司馬懿為中護軍都督,駐宛城一張,抵擋季漢東吳,乘機奪回洛陽和荊州,司馬懿也老老實實的裝成忠臣的樣子,一封封請罪書寫到京中,表明自己絕無二心……

諸葛喬上庸出兵,攻宛城,擊魏軍,算是成功的完成了阻擊徐晃部回援的任務,幫孔明定洛陽打下了基礎,但是眼睜睜的新野幾縣被陸遜拿去,宛城又被司馬完懿搶走,雖然這兩人都是天下雄傑,強於他百倍,便諸葛喬還是十分失望。

這種失望之情他半分也沒有隱瞞,直接表現在諸葛瑾和陸遜面前,兩人也覺得有種欺負小孩子的嫌疑,於是加倍的安撫他,把從宛城搜刮來的戰利品分了一部分給諸葛喬,又加緊時間張羅諸葛喬的婚事,訊息傳到洛陽,我和孔明皆覺得這是一個好機會,既可以進一步穩固與東吳的盟好,又可以穩定上庸荊州和宛城戰場的局勢,保證合力對付司馬懿,當下我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