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頁

誰能率先抓住軍事技術革命的契機,誰就能在下一輪競爭中拔得頭籌。

檢閱艦隊,無非是英國在炫耀武力。

看得出來,腓特烈三世很有感觸。

區區島國,能夠成為全球第一強國,擁有超過本土面積一百倍的海外殖民地,控制數億人口,大英帝國靠的就是這支強大的、戰無不勝的艦隊。沒有這支艦隊,大英帝國恐怕還是英倫三島上的小國。

維多利亞女王處心積慮的安排,已經達到了目的。

只是,腓特烈三世在認清了大英帝國的實力之後,也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並且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

檢閱皇家海軍艦隊後,腓特烈三世沒有返回倫敦,直接登上了&ldo;布蘭登堡&rdo;號。

與英國皇家海軍那些龐大的戰艦相比,&ldo;布蘭登堡&rdo;號、以及隨行的&ldo;伊倫娜&rdo;號顯得極為渺小。

如此巨大的反差,再次給腓特烈三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不難想像,為什麼威廉皇儲會在成為皇帝之後,全力支援海軍建設。

任何一位帝國皇帝見到大英帝國的艦隊,都會產生同樣的感想,即一個強大的帝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艦隊。

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例外,沙皇俄國也不例外。

回國途中,腓特烈三世多次找到馮承乾,詢問了與海軍、特別是與海軍建設長遠規劃有關的問題。

馮承乾沒有鼓動皇帝,而是講出了事實。

海軍不像陸軍,不是招一批軍人,把槍枝分發下去,再進行幾個月強化訓練就能組建部隊的簡單事情。

構成海軍實力的三個因素分別是:理論、人員與戰艦。

雖然馬漢現在還是美國海軍學院院長,要等到兩年後,&ldo;海權論三部曲&rdo;的第一部,即《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才會問世,後面的兩部,即《海權對法國革命和法帝國的影響:1793-1812》與《海權與1812年戰爭的聯絡》要到一九零五年前後才會完成,但是與海權有關的著作已有不少,而且馬漢已經對海權產生了較為系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馮承乾深知&ldo;海權論&rdo;對歷史產生的影響。哪怕馮承乾不瞭解&ldo;海權論三部曲&rdo;,也有能力影響與改變歷史。

人員方面,即便沒有馮承乾,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缺乏優秀官兵。

在馮承乾熟知的歷史中,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軍官兵在技能、修養與士氣上,都明顯高於對手。

關鍵,還是物質基礎,即戰艦。

建造戰艦,考量的是一個國家以工業與科技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

現實很殘酷,作為新興工業強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業實力還不夠強大,科學技術也不夠先進。

馮承乾說得很明白,即便帝國奮起直追,也要十年之後才能初見成效。

說得再簡單一些,即便腓特烈三世全力支援海軍建設,也需要花上十年的時間來鞏固與夯實基礎。

至於腓特烈三世關心的花費,更是一個天文數字。

馮承乾並不指望皇帝能夠立即做出決定,只希望腓特烈三世能夠深入思考一下,早日認清海軍的重要性。

所幸的是,腓特烈三世不是一個優柔寡斷的皇帝。

&ldo;布蘭登堡&rdo;號即將進入威廉港的時候,腓特烈三世再次把馮承乾叫了過去。

&ldo;我考慮好了,回去之後就找宰相商量。&rdo;腓特烈三世這兩天也沒休息好,大概一直在考慮海軍的事情。&ldo;也許達不到你提出的要求,但是肯定比現在好得多。我會替你爭取,也希望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