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頁

所幸的是,馮承乾身邊不缺乏職業軍人。

三月十一日,馮承乾陪同威廉皇儲到達威廉港。威廉皇儲不僅是帝國陸軍騎兵上校,還是帝國海軍少將。雖然以少將身份出任艦隊司令略顯低了一點,但是貴為皇儲,也沒有人敢提出異議。

關鍵在於,戰爭會不會爆發還是個問題。

在馮承乾看來,戰爭不會爆發,因為法國沒有做好與帝國開戰的準備,帝國也沒有做好與法國開戰的準備。此外,暗中支援法國的英國與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裝備,沒人想在這個時候打上一仗。

對此,德皇等人也有著極為清楚的認識。

別的不說,帝國部署在西部地區的四十個陸軍師,根本不可能擊敗法國,更不可能重演當年的色當會戰。即便以最保守的方式進行評估,帝國也需要動員八十到一百個師,才有望迅速擊敗法國。

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以動員一百個師為準,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間,法國也會進行戰爭動員。

顯然,帝國的軍事體系存在的問題。

問題暴露出來是好事,比隱藏著好得多。

僅僅這幾日,就有很多帝國將領認識到,帝國必須進行軍事改革,不然不可能在未來的戰爭中擊敗法俄聯盟。

認識最為深刻的,正是有望接替瓦德西出任帝國陸軍總參謀長的施利芬上將。

三月底,施利芬就向德皇提交了一份軍事改革計劃,要求從基礎做起,首先增強帝國軍隊的戰略運動能力,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完善帝國的鐵路網路,以便在戰時迅速的調動東西兩線的部隊。

只是,這個時候,德皇已經去了摩洛哥。

三月二十七日,德皇腓特烈三世正式訪問摩洛哥城市丹吉爾,宣稱德意志第二帝國將維護摩洛哥的獨立,列強在摩洛哥享有絕對平等的地位。同一天,帝國首相卡普里維向《馬德里條約》的締約國發出建議,把落寞個問題拿到國際會議上討論。隨後,卡普里維再次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

對德法來說,這是一場比拼意志力的扳手腕比賽。

誰能堅持到最後呢?

進入四月,帝國的戰爭動員工作並未減緩,動員範圍從常備軍擴大到了預備役,在西線集結的部隊也增加到了七十五個師。只是在這些部隊中,只有不到五十個師滿員,另外二十多個師的狀況並不理想。

法國的情況更加糟糕。

到了四月,法國動員的部隊還不到五十個師,只有三十個師滿員,集結在德法邊境線上的法軍不到四十萬人。

真要打起來,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國佔不到便宜,法國也將大敗虧輸。

更重要的是,拖得越久,對法國越是不利。

原因很簡單,最多隻需要兩個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就能完成戰爭準備,到時候集結在西線的德軍將超過一百二十萬,而法國到這個時候最多能動員八十萬,其他備戰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完成。如果摩洛哥危機無法透過外交途徑得到解決,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很有可能在六月中旬動手。

法國有退路嗎?

短期之內,英國肯定指望不上。即便英國為了埃及的利益,站在法國身後,可是英國絕不會冒險捲入歐陸戰爭。原因很簡單,英國的經濟狀況很不理想,國會與民眾不會允許內閣捲入德法戰爭。

至於俄國,更加指望不上。

雖然俄國有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還有世界第二的海軍,但是在歐陸戰場上,俄國沒有多少優勢可言。比如,俄國海軍分成了三支艦隊,能夠用於對德戰爭的波羅的海艦隊不足以牽制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即便在陸地上,受糟糕的交通基礎設施限制,俄國也很難有所作為。

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