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0頁

為了掩護受損戰艦撤離交戰海域雷德爾放棄了追責英艦的念頭。

很快,馮承乾也發來電報讓他掩護主力艦撤往安全海域。

也就是說,雷德爾急匆匆的趕回來的時候,戰鬥就結束了。

毫無疑問這是海軍進入蒸汽時代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也是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這類主力艦之間最為慘烈的海上決戰。同樣的,這也是兩百多年來,英國皇家海軍遭遇的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

五月十四日上午在大部分戰艦的損傷情況得到控制後,馮承乾下達了新的命令。

包括&ldo;拜仁&rdo;號在內的,九艘受損情況最為嚴重的主力艦在從友艦那獲得燃油後,由二十艘輕巡洋艦與破交艦掩護返回威廉港,因為燃油不足,所以另外九艘主力艦必須前往亞速爾群島進行補給。為此,

馮承乾安排八艘輕巡洋艦先行一步前往亞速爾群島,以防遭到新艦隊伏擊。

可以說,馮承乾走這一步十分冒險。

以當時的情況,他應該把補給地點安排在法羅群島附近而且十八艘主力艦平分燃油的話,公海艦隊肯定能到達法羅群島。相對而言法羅群島更加安全,因為在公海艦隊到達之前,漢密爾頓的新艦隊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趕到。相反,如果去亞速爾群島,漢密爾頓很有可能搶先一步。

要知道,漢密爾頓手裡有足足八艘戰列艦。

雖然這八艘戰列艦的速度都不夠快,但是此時公海艦隊的速度也快不起來。如果在亞速爾群島與新艦隊遭遇,公海艦隊肯定佔不到便宜。

甚至可以說,只要漢密爾頓足夠積極,公海艦隊就有可能全軍覆沒。

事實上,漢密爾頓確實非常積極。

在十四日,漢密爾頓都沒有改變航線,依然在向亞速爾群島前進。

問題是,傑利科已經做了戰俘,大艦隊群龍無首。十四日傍晚,邱吉爾被勞合一喬治緊急召到唐寧街的首相府,復出成為英國海軍大臣,並且授命收拾殘局。緊接著,邱吉爾就給漢密爾頓發了一封電報,讓他調整航線,前往卡薩布蘭卡,然後去直布羅陀要塞,在時機成熟後返回樸茨茅斯。

嚴格說來,就算邱吉爾是海軍大臣,也無權給艦隊下達作戰命令。

在英國的官僚體系中。海軍大臣是文職官員,主要負責海軍預算、人事調動等。長沒有軍隊的指揮權。

只是,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可以取代邱吉爾了。

結果就是,漢密爾頓在十五日凌晨調整了航線,沒再趕往亞速爾群島,而是足足向南偏離了數百公里,目的地為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

只能說,當時邱吉爾太不瞭解戰場情況了。

他只知道,大艦隊遭遇了慘敗,包括旗艦在內的九艘主力艦被擊沉(當時&ldo;雷鳴&rdo;號還沒有自沉),艦隊司令傑利科不是陣亡就是做了俘虜,大艦隊已經徹底崩潰,而他並不清楚公海艦隊的情況。如此一來,邱吉爾想當然的認為,就算公海艦隊遭到重創,也不至於完全喪失戰鬥力。

此外,邱吉爾還有犯了一個錯誤,即低估了新艦隊的戰鬥力。

在他看來,從美國購買的八艘戰列艦不算差,可最大的問題是,操控這八艘戰列艦的是在美國招募的水兵。這些美籍軍人沒有上過戰場,沒有實戰經驗,就算擁有強大的戰艦,也不見得能夠有所作為。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因素。

大艦隊遭遇慘敗,英國再也承受不起任何損失了。如果新艦隊有個三長兩短,哪怕是在一場慘烈的戰鬥中擊敗了公海艦隊,也無法讓公眾接受。從政治上講,讓新艦隊安然無恙的到達樸茨茅斯比什麼都重要。

別的不說,新艦隊的出現,能讓所有英國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