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9頁

這些因素集中到一起,雙方的優劣立見高下。

十一月十二日,德軍完成了最重要的進攻行動:從左翼突破了英軍防線,從而隔斷了英軍與法軍。

當天,魯登道夫就投入了二十個師的預備隊,用來擴大突破口。

打到十一月十五日,英軍右翼已經完全崩潰,不但被德軍撕開了一道寬度超過五十公里的缺口,還後撤了數十公里。

完成突破後,德軍沒有向巴黎推進,即便巴黎就在南面六十公里外。

按照魯登道夫的部署,德軍開始圍夾英軍,也就是向英吉利海峽方向推進,把英國遠徵軍逼入絕境。

十一月十六日,馮承乾率領公海艦隊出港。

這次,馮承乾的任務依然是協助陸軍作戰,即封鎖英吉利海峽,阻止英國遠徵軍撤回英國本土。

馮承乾帶出來的主力艦並不多,只有兩艘&ldo;拜仁&rdo;級與兩艘&ldo;德夫林格&rdo;級。

只是,他帶了大量的中小型艦艇,包括三十艘輕巡洋艦、四十八艘大型魚雷艦(也就是後來的驅逐艦)、一百一十二艘魚雷艇。四艘主力艦隻是個象徵,也僅僅起到了恐嚇英國皇家海軍的作用。

在作戰行動中,負責封鎖英吉利海峽的是那些中小型艦艇。

問題是,馮承乾並不打算帶著四艘主力艦白跑一趟。哪怕只是在家門口作戰,這四艘戰艦也要燒掉數千噸重油。如果到了離英國本土那麼近的地方而什麼都不做,只是看看熱鬧就返回軍港,那也太不划算了。

十一月十七日清晨,馮承乾做了一件很大膽的事情。

這個上午,所有倫敦市民都被猛烈的爆炸聲驚醒了過來。

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四艘主力艦在八艘輕巡洋艦的掩護下,闖進了泰晤士河,並且在離倫敦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下鐺,進行了十五分鐘短暫而又猛烈的炮擊,讓英國首都首次嘗到了戰火的滋味。

炮擊沒有收到太大的戰果,主要是離倫敦市區太遠了,大部分炮彈都落在郊外。

只是,在心理上,英國人、特別是倫敦市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戰爭離他們並不遠,英國也不夠安全。

馮承乾也沒有冒險,在完成炮擊之後,立即撤走了。

要知道,大艦隊還沒有完蛋,而且英國皇家海軍還有不少的中小

型艦艇,主力艦在泰晤士河裡佔不到半點便宜。

這一天,歐洲戰場上也取得子重大勝利。

在投入了兩百多個師之後,魯登道夫終於完成了對英國遠徵軍的包圍行動,德軍前線部隊在當天晚上攻佔了瑟堡。

到此,兩百多萬英國遠徵軍再也沒有突圍的希望了。

打到這個時候,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分歧。雖然魯登道夫堅持原來的主張,即首先圍殲英國遠徵軍,把英軍趕出歐洲大陸,再向巴黎進軍。

問題是,一些將領認為,既然巴黎門戶洞開,就應該趁此機會進軍巴黎。英國遠徵軍已經被包圍,而且背後就是英吉利海峽,帝國海軍也已奪得制海權,沒有必要把過多的兵力放在這邊。更重要的是,在這些將領看來,佔領巴黎後,歐戰就將結束。

顯然,這些德軍將領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

法國會在巴黎淪陷後投降嗎?

有這種可能,但是也不能排除法國會繼續抵抗。別忘了,美國已經參戰,而且正在進行戰爭動員。再過幾個月,美國龐大的工業力量、人口資源就將利用起來,而這將成為法國抵抗到底的最後希望。

這一點,在談判場上也反映了出來。

到十一月二十日,法國在談判桌上依舊不肯讓步,即沒有答應帝國提出的幾個最為重要的條件,比如法國永久放棄對阿爾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