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8頁

在法國嘗到了甜頭,魯登道夫也不再懷疑裝甲兵的戰鬥力。

要知道,在攻打法國之前,魯登道夫的觀點與法軍高階將領差不多,認為西線仍然是一場苦戰。直到一九三九年,德軍在一次演習中,證明瞭裝甲兵的突擊能力,由古德里安少將指揮的一個裝甲師輕而易舉的撕破了對方的防線,恐怕魯登道夫會照搬&ldo;施利芬計劃&rdo;,在西線打一場消耗戰。

裝甲兵帶來的最大變化,還是進攻壓倒了防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防禦一方明顯佔有優勢。可以說,由塹壕、鐵絲網、重機槍與重炮組成的多層次防線是步兵的剋星,沒有任何生命能夠穿越火線,進攻投入的兵力越多意味著傷亡越大。以坦克為主的裝甲兵出現之後,這一局面發生了逆轉,進攻方獲得了突破防線的關鍵性力量。

說得簡單一些,進攻者佔有重要的優勢。

正是如此,在準備東線作戰的時候,德軍中的裝甲兵指揮官都主張進攻,而且得趕在俄軍之前發起進攻。

所幸的是,魯登道夫不像貝京等法國元帥那麼頑固守舊。

或者說,德軍在法國取得的勝利,已經讓魯登道夫有了正確的認識。

在策劃對俄戰爭時,魯登道夫採納了曼斯坦因等人的建議,決定在俄軍做好準備之前發動進攻。

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德俄戰爭爆發。

與對法戰爭不同,對俄戰爭的戰線更長,而且紅俄的戰略縱深更大,因此對德軍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說白了,德軍得在第一時間投入足夠多的兵力,而且得保證這些部隊有足夠久的持續進攻能力。

可以說,攻俄與攻法不可同日而語。

別的不說,德軍只需要從比法邊境線往南推進兩百公里就能到達巴黎,而在東線需要向東推進兩千公里才能到達莫斯科。

當天,德軍的十二個主力師全部上陣。

按照德軍總參謀部制訂的計劃,在進攻初期,德軍將投入一百八十個師,另外還能得到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匈牙利等國的六十個師的支援。後面,德軍保留了一百個師,羅保匈等國則準備了八十個師。也就是說,東線投入的部隊高達四百二十個師,總兵力在六百萬以上。

戰線對面,俄軍只有四百萬。

更重要的是,俄軍的進攻時間定在九月一日。也就是說,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時候,百分之八十的俄軍都靠前部署,已經進入了進攻出發地點,處於進攻狀態,而不是按照防禦進行的大縱深部署。

結果可想而知。

第一天,俄軍的防線就被德軍突破了。準確的說,到二十九日下午兩點左右,即德軍只花了大約十個小時,就完成了最關鍵的一步,撕開了俄軍的邊境防線,分成三路的十二個裝甲師與坦克師開始向俄軍後方突擊。

在這場戰役中,更多的人只看到了德軍裝甲兵的厲害,卻忽視了另外一股力量。

這就是帝國空軍的戰術航空兵。

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從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把重點放在了戰術航空兵上,而沒有重點打造戰略航空兵。可以說,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要知道,中國空軍從一開始就以戰略航空兵為重,以研製、生產四發重型轟炸機為主,即便受技術限制,也把重點放在了雙發中型轟炸機上。

很多人都認為,帝國空軍沒有重點發展重型轟炸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國力有關。

這種觀點有其正確性,但是並不全面。

不可否認,在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確實沒有發展戰略航空兵的基礎,特別是工業基礎。一九三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電量不到三億千瓦時,相當於美國的三成,比中國都少得多。也就是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鋁產量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