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2頁

第九十九章 賣國與亡國

第九十九章

賣國與亡國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聯合艦隊在前往蘇比克灣的途中突然轉向返回硫黃島,等待與中國艦隊決戰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

要知道,如果在戰後來看,當時美國離參戰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說得簡單一些,在美國總統答應向聯合艦隊開放蘇比克灣的時候,美國已經把一隻腳踏入了戰場。接下來,只要聯合艦隊到達蘇比克灣,中國艦隊追擊而來,那麼美國就有理由向中國宣戰。

在戰略上講,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參戰,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太平洋戰場上,如果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參戰,至少能夠貢獻六艘艦隊航母、十一艘主力艦與近三百艘其他戰艦。這個規模,遠超過了中國海軍對日本海軍的優勢,甚至超過了中日海軍的總和。說得不客氣一點,僅僅是六艘艦隊航母,就足以奪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權,把中國海軍打回老家。

當然,美國參戰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中國與日本。

在歐洲戰場上,法國已經戰敗,紅俄也在最初幾個月的戰鬥中損失慘重,德意志第二帝國離取勝也不遠了。美國能否及時參戰,將直接決定紅俄還能堅持多久,以及英國能否做出更大的貢獻。要知道,來自美國的援助,肯定能夠幫助紅俄渡過難關,也能把英國的戰略價值發揮出來。別忘了,英國沒有一支強大的陸軍,即便在海洋戰場上取勝,也很難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本土構成威脅。只有美國參戰,把美國的戰爭潛力利用起來,英國才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參戰,那麼美英俄日組成的軸心同盟打贏戰爭的勝算將更大。相反,如果美國拖到一九四一年,也就是日本戰敗、英國元氣大傷、紅俄奄奄一息的時候才參戰,就算美國的戰爭潛力爆發了出來,取勝的希望也不是很大,而且代價將極為重大。

利用聯合艦隊進駐蘇比克灣,可以說是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參戰的唯一機會。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日本當局的愚蠢行為,是葬送日本的主要原因,如果當時聯合艦隊沒有轉向返回硫黃島,那麼美國很有可能在十月份就向中國宣戰,而日本也就能夠藉助美國的幫助渡過難關。

顯然,這種認識極為片面。

根據在大戰結束五十年後公佈的一些戰時絕密資料,美國在一九四零年十月,也就是第二次硫黃島海戰打響之前,並沒有在參戰問題上做出正式決定,甚至連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位置都受到了威脅。

當時,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依然極為強烈,幾乎所有美國人都認為,這場在歐洲與亞洲爆發的戰爭與美國沒有任何關係,沒有理由讓美國人去為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與日本人流血犧牲,更沒有必要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中國等國為敵,參戰是極不明智、也是極為愚蠢的行為。

問題是,這種孤立主義情緒主要在普通民眾中傳播。

當時,美國社會上層,即主宰美國政治與國策的利益集團、以及所謂的社會精英都傾向於參戰,而且是儘快參戰。比如,早在一九四零年初,大戰還沒爆發,美國三大政府決策參謀機構之一的外交諮詢委員會就向白宮與國會提交了一份評估分析報告,其中明確提到,美國在大戰爆發後立即參戰所付出的代價,要比在戰爭進行到第二年時參戰少百分之二十,比在第三年時參戰少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美國越早參戰,為達到既定目的所付出的代價就越小。

這份報告中,根本就沒有提到美國不參戰的可能性。

說白了,在美國的社會精英眼中,美國不可能置身於戰場之外,即便不在大戰爆發的時候參戰,也會在一年、或者兩年後參戰。

更重要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