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66頁

在大戰後期,中美海軍都採用了類似的艦隊防空戰術,即在為航母提供足夠的近距離防空掩護之後,讓其他戰艦組成防空編隊,專門用於主要威脅方向,從而為航母增加了一道防空屏障。

只是,經慄田健重新編組後的航空戰隊並非沒有漏洞。

最大的漏洞,就是日本戰艦的防空火力並沒有得到實質性增強。

雖然在&ldo;硫黃島海戰&rdo;之後,日本海軍開始重視艦隊防空,甚至把防空能力當做衡量戰艦價值的主要標準,隨後為各艦加強了防空火力,但是受時間限制,日本戰艦上增加的都是小口徑機關炮與高射機槍,並沒有增加大口徑高射炮,也沒有像中國戰艦那樣配備數量眾多的中等口徑高射炮。

拿&ldo;利根&rdo;級重巡洋艦來說,這種被慄田健指定用來為航母提供近距離防空掩護的戰艦上總共也就只有八門一百二十七毫米高射炮、六座雙聯裝二十五毫米機關炮與二十四挺高射機槍。

與中國的防空巡洋艦相比,日本重巡洋艦的防空火力依然單薄。

當然,在航空作戰中,艦隊的防空火力並非決定勝敗的頭號因素。

要知道,艦隊航空作戰只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主動權,搶先發起攻擊的一方,幾乎能夠取得勝利。

說白了,攻擊才是核心,防禦只能減輕戰敗時的損失。

與南雲忠一相比,慄田健更有進攻性,或者說更有攻擊性。

別的不說,正是他提出主動攻擊中國艦隊的建議,並且得到山本五十六採納,聯合艦隊才會打得如此積極。

此外,慄田健非常清楚,要想搶先發起攻擊,關鍵就是得找到中國艦隊。

把十艘重巡洋艦編入航空戰隊,就是為了增強航空戰隊的偵察能力。

要知道,這十艘重巡洋艦上,總共有三十二架水上飛機。按照慄田健的安排,這些偵察機足以在艦載機的攻擊範圍之內完成偵察行動,即徹底搜尋西太平洋艦隊可能到來的扇形海域。

問題是,水上飛機的速度太慢了。

為了儘可能的擴大搜尋範圍,所有水上飛機都只能以巡航速度、也就是每小時二百四十公里飛行。如此一來,偵察機需要差不多兩個半小時,才能到達慄田健指定的六百公里的最大偵察半徑處。

相反,如果執行偵察任務的是艦載機,最多隻需要一個半小時。

慄田健非常清楚這一點,也知道如果中國艦隊在聯合艦隊的攻擊區域內,那麼中國艦隊也會派遣偵察機搜尋聯合艦隊。因為中國海軍的偵察機都是艦載機,所以雙方同時出動偵察機的話,中國艦隊首先發現聯合艦隊的機率高得多。如果雙方的距離是兩百公里,那麼一個小時的差距就足夠決定勝敗了。

說得簡單一點,如果雙方都發現了對方,中國艦隊可以提前一小時派出攻擊機群,而在中國艦隊的機群到達的時候,航空戰隊的攻擊機群還沒有開始升空呢,或者還沒有離開艦隊上空。

在這種情況下,聯合艦隊毫無勝算。要知道,聯合艦隊的艦載機,最多隻能發起一次大規模攻擊,第二波攻擊機群的規模肯定小得多,最多隻是進行補充轟炸,而中國艦隊完全有能力組織兩次規模在一百架以上的攻擊行動,即便第一次攻擊沒有得手,第二次攻擊依然能夠葬送航空戰隊。

正是如此,慄田健才讓偵察機提前一個半小時起飛。

在他看來,中國艦隊離聯合艦隊不會低於四百公里,如果低於四百公里,那麼中國艦隊就沒有辦法在七日清晨轟炸硫黃島。如此一來,偵察機就不用搜尋四百公里內的海面,只需要搜尋四百公里外的海域。

也就是說,偵察機在起飛後一個小時四十分鐘內是不可能發現中國艦隊的。

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