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7頁

在日本不可能投降的情況下,中國開始為攻打日本本土做準備。

當然,在此之前,中國陸軍還有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殲滅困守釜山的最後一股日軍。

事實上,這個時候,任務最重的不是陸軍,而是海軍。

要知道,釜山的日軍已成甕中之鱉,在聯合艦隊覆滅後,甚至失去了撤走的希望,只能在朝鮮半島的東南角上等死。

要想攻打日本本土,除了需要有一支強大的地面部隊,還需要一支足夠強大的船隊。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欠缺的就是運輸船隊。

在完成了第一階段戰爭動員之後,中國的陸軍總兵力已經增加到六百萬,而且還在以每個月五十萬的速度增長。問題是,中國的造船工業並沒有如此快的增長,因此船舶數量遠遠不夠。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艦隊還不是足夠強大,因此登陸作戰更加依賴徵用的民用船隻。

第一百零八章 備戰

第一百零八章

備戰

早在一九三九年,中國軍方就制訂了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而且根據戰爭爆發的時間擬定了好幾份草案。

可以說,攻打日本本土,關鍵就是時間。

當時,中國軍方一直希望把大戰爆發的時間推遲到一九四一年之後,因為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就能獲得三艘艦隊航母,把航母總量增加到六艘,並且完成十二艘大型巡洋艦與防空巡洋艦的建造工作。這樣一來,中國海軍在擊敗了日本海軍之後,就有足夠的能力為登陸日本本土提供支援。

到一九四零年初,也就是德皇訪華之後,中國軍方修改了對日作戰計劃。

原因很簡單,德皇明確無誤的告訴中國當局,大戰不會拖到一九四一年,而會在一九四零年爆發。

顯然,針對一九四一年的戰爭計劃派不上用場了。

問題是,如果大戰在一九四零年爆發,而且海軍按照計劃在一年之內擊敗對手,奪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權,那麼就不可能在登陸作戰中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也就必須徵用商船、甚至得把一些商船改造成戰艦。

當時,負責制訂商船徵用方案的正是馮承乾。

按照馮承乾的規劃,在大戰爆發的第一個月,海軍就要徵用全部快速貨輪與所有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上的郵輪,而在大戰爆發三個月之內,還將徵用三分之一的普通貨輪,並且把所有排水量在兩千噸以上的船隻納入海軍的管理之下。只有這樣,中國海軍才能在登陸日本本土的作戰行動中為登陸部隊提供足夠的支援。

當然,徵用商船隻是第一步。

要想讓商船得到有效利用,就得進行必要的改裝。

戰前,中國海軍最大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航母嚴重不足,準確的說離馮承乾定下的標準有很大的差距。

主要就是,在一九四零年初之前,中國海軍制訂的造艦規劃都以大戰在一九四一年爆發為準,因此航母的建造工程也採用了相同的標準。根據戰後披露的一些訊息,不是馮承乾不想加快航母的建造速度,也不是沒有想到戰爭會在一九四零年爆發,而是中國的造船實力達不到要求。說得直接一些,中國海軍的造艦規劃、乃至中國的整體戰略,都受到了造船能力的限制。

結果就是,馮承乾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大戰爆發後,馮承乾就下令在徵召的快速貨輪與快速郵輪中進行篩選,把條件最好的幾艘改造成小型航母,或者說是護航航母。

一九四零年七月,第一艘護航航母的改造工作在福州造船廠開工。

接受改造的是&ldo;風光&rdo;號萬噸級快速郵輪。

從某種意義上講,快速郵輪最適合改造成航母。主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