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0頁

從時間上推算,如果第二航母大隊在離開珍珠港之後,走的是另外一條航線,那麼也將在十月二十三日左右到達珊瑚海。在李向龍看來,第二航母大隊沒有與第一航母大隊一同前往澳洲,很有可能是為了保持隱蔽,即讓中國海軍產生錯覺,認為第二航母大隊依然在夏威夷群島,只有第一航母大隊前往西南太平洋。這樣的話,中國艦隊就會前去攔截,甚至會為此承擔一些風險。設想一下,如果第二航母大隊就在附近,那麼在中國艦隊攔截第一航母大隊的時候,那兩艘&ldo;約克城&rdo;級艦隊航母就能發揮決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第三航母大隊也來到了西南太平洋,而且與第二航母大隊在一起,那麼三艘&ldo;約克城&rdo;級與&ldo;突擊者&rdo;號搭載的艦載機,只需要出動一個波次就能重創、甚至是擊沉所有中國航母,取得決定性勝利。

考慮到哈爾西的性格,李向龍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

哈爾西很有脾氣,但是不缺乏大智慧,因此他很有可能用第一航母大隊做誘餌,設法在伏擊戰中擊敗中國艦隊。

中日海軍的戰鬥已經證明,在以航母為核心的海戰中,主動權比兵力更有價值。

只要能夠抓住主動權,即便是兵力居於劣勢的一方,也有能力擊敗對手,甚至是取得絕對性勝利。

為此,李向龍不得不有所提防。

從二十二日開始,艦隊上空隨時都有二十四架戰鬥機在巡邏,而且四周還有戰艦專門負責防空警戒。如果防空戰艦上的雷達能夠及時發現來襲機群,那麼艦隊就能獲得二十分鐘以上的預警時間,而六艘航母能在此期間各出動十二架、甚至是更多的戰鬥機,也就有足夠的能力攔截來襲機群。

只是,李向龍也看到了取勝的機會。

這就是,吃掉充當誘餌的第一航母大隊。

問題是,得首先找到第一航母大隊。

在斷定哈爾西在等待時機,而且用第一航母大隊做誘餌之後,李向龍隨即推斷出,第一航母大隊很有可能在珊瑚海南部海域活動,或者是在東南部海域。如果在南部海域,那麼第一航母大隊隨時都能全速撤退,避開中國艦隊的打擊,並且得到部署在澳大利亞的美軍航空兵的掩護。如果是在珊瑚海東南海域,那麼第一航母大隊就仍然在等待援軍,即第二航母大隊與第三航母大隊很有可能也在這個方向上。

顯然,這是兩種不同的情況。

李向龍不可能把艦隊拆散,也就不可能同時搜尋兩片海域。

十月二十三日夜間,西南太平洋艦隊開始向珊瑚海東南機動,李向龍在二十四日凌晨給六支艦載航空兵聯隊安排了偵察任務。

按照他的部署,將首先搜尋新赫布里底群島與新喀裡多尼亞之間的海域。

可以說,李向龍的判斷極為準確。

當然,要做出這樣的判斷,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明知道中國艦隊已經進入珊瑚海的情況下,哈爾西肯定不會讓弗萊徹從珊瑚海北面殺入,至少會讓弗萊徹繞過新赫布里底群島,在相對安全的海域待命,等到時機成熟之後再進入珊瑚海。

也就是說,第一航母大隊有可能從新赫布里底群島與新喀裡多尼亞之間的海峽進入珊瑚海。

問題是,李向龍並不清楚這個可能性有多大。

在當時,軍事機率學還沒有問世呢。

事實上,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催生了軍事機率學,即根據各中因素,對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情況進行量化計算,得出各種情況出現的機率,從而讓指揮官能夠在較為科學的方式下指揮軍隊作戰。

嚴格說來,這場後來被稱為&ldo;珊瑚海大海戰&rdo;的戰鬥,讓軍事機率學有了誕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