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2頁

雖然中國戰鬥機的數量並不多,但是打得極為頑強,也沒有可以躲避,甚至比美軍戰鬥機還要主動。憑藉效能上的優勢,中國戰鬥機一直掌握著主動權,很多防空戰鬥機在不利的情況下,不得不向艦隊方向撤退。結果就是,數量較少的中國戰鬥機反而佔有優勢,某些時候一直打到艦隊防空圈附近才停手,也就是在即將進入高射炮的攔截範圍之後,才放棄追擊美軍戰機。

更重要的是,中國戰鬥機似乎不急於返航。

這就意味著,中國艦隊就在附近,與第一航母大隊的距離,肯定沒有達到艦載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

顯然,攻擊機群即將到達。

十點不到,美軍戰艦上的雷達探測到了逼近的攻擊機群。

看到雷達螢幕上顯示的圖示,雷達操作員都嚇了一跳。僅根據雷達探測到的結果,攻擊機群的規模都有數十架。

此時,爭奪制空權的戰鬥還沒有結束,而且變得對美軍極為不利。

隨著第一批攻擊機群的護航戰鬥機提前趕到,已有近三十架&ldo;海鷹&rdo;投入戰鬥,而美軍的防空戰鬥機還不到三十架。

顯然,在護航戰鬥機的威脅下,防空戰鬥機根本無法攔截逼近的攻擊機群。

十點過十分,攻擊開始。

率先發起攻擊的是&ldo;秦始皇&rdo;號派出的攻擊機群,十二架&ldo;鸕鶿&rdo;與十二架&ldo;塘鵝&rdo;同時進入攻擊航道。

在吸取了對日戰爭的經驗教訓之後,中國海軍航空兵極為重視攻擊時的相互配合。

說白了,只有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配合行動,才能把戰損降到最低,把打擊效率提到最高。

道理也很簡單,大戰初期的艦隊防空網,根本不可能同時攔截從兩個高度上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與魚雷攻擊機。也就是說,戰艦上的高射炮,要麼對付從高空進入的俯衝轟炸機,要麼瞄準從超低空進入的魚雷攻擊機。如果同時攔截兩個高度上的機群,最終只會是兩頭都照顧不到。

當然,配合攻擊,也得有個先後順序。

因為在高空飛行的時候,俯衝轟炸機有更好的靈活性,而且戰艦上的瞭望員對高空戰機的觀察距離也最遠,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俯衝轟炸機首先進入,吸引防空火力,掩護魚雷攻擊機進入。

只是,俯衝轟炸機不會立即發起攻擊,而會分散成小機群。

這也是中國海軍在戰鬥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雖然實戰表明,大口徑高射炮的作戰效率比中小口徑高射炮低得多,只有少數戰機被大口徑高射炮擊落,但是大口徑高射炮對大編隊機群的威脅非常大,因此在進入大口徑高射炮的射程範圍之後,機群最好分散成小編隊。此外,還有一個原因。這就是,大口徑高射炮往往是叢集射擊,即幾門、或者幾座炮塔由同一套瞄準系統指揮,向同一個目標開火,以增加彈幕密度。如此一來,任何一艘戰艦上,某一側的大口徑高射炮,最多也就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群。如果機群分散開來,有三支、甚至是四支,那麼總會有一些小機群在沒有幹擾的情況下發起攻擊。

這次,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群就採用了這一戰術。

首先進入高射炮射程的是俯衝轟炸機,而且在離&ldo;列剋星敦&rdo;號還有十公里的時候,就分散成了三支四機編隊。當時,在&ldo;列剋星敦&rdo;號右側只有一艘重巡洋艦,而該艦上的大口徑高射炮只能同時攔截兩支機群。

在俯衝轟炸機吸引高射炮火力的時候,魚雷攻擊機群也到達了。

與俯衝轟炸機不同,魚雷攻擊機全部集中到一起行動。

在用魚雷攻擊戰艦的時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攻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