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12頁

只是,在此之前,陸戰隊仍然難以獨當一面。

從臘包爾到新喬治亞島,陸戰隊已經打了三場惡戰,八個陸戰師輪番參戰,傷亡與損失都非常大。更重要的是,部隊連續作戰,官兵計程車氣受到了很矢的影響。當時,打得最積極的兩個陸戰師裡,大部分官兵都在前線奮戰了好幾個月,有的甚至沒有得到過臨時休整,鬥志有點低落。

此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

這就是,聖伊莎貝爾島的防禦強度,在索羅門群島中僅次於瓜達爾卡納爾島,當時島上至少有三個美軍師,總兵力在六萬以上,此外還能及時得到瓜達爾卡納爾島駐軍的支援與援助。

顯然,僅用陸戰隊去攻打聖伊莎貝爾島,肯定是件非常吃力的事情。

在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魯志剛就提到,陸戰隊只負責攻打美軍防守薄弱的島嶼,如果遇到美軍重點防禦的道路,則由陸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陸戰隊只負責開闢登陸場與後勤保障。

當然,陸軍也樂於承擔作戰任務。

原因也很簡單,打到這個時候,除了攻佔莫爾茲比港。陸軍就沒有參加過戰鬥,而攻打莫爾茲比港的行動又沒有任何挑戰性,美軍在前期炮火準備結束之前就已崩潰,地面戰鬥打得並不雞烈。

再說了,在西南太平洋戰區,陸軍將領的地位高於陸戰隊將領,名義上是戰區司令部的二號人物,僅次於海軍將領。如果陸軍在戰場上沒有出色的表現,就算打贏了,陸軍也是臉上無光。

看得更開一些的話,就能發現,陸軍也急於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立功。

主要就是,大陸戰場上的局面,比陸軍最出預料的好得多,俄軍的抵抗並不頑強,而且進攻的推進速度遠快於預期。要知道,最初的時候,中國陸軍認為要到一九四二年夏季才能佔領遠東地區,並且向西伯利亞推進,而實際上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就基本上佔領了遠東地區,在中亞開闢了第二戰場,而在遠東作戰的部隊則向西伯利亞推進,整個進攻步驟比預期的快了半年左右。

一切順利的話,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德軍團就將在裡海東岸會師。

到時候,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的作戰壓力將大大降低,主要任務就是掃蕩烏拉爾山以東地區,控制西伯利亞大鐵路,透過這條鐵路把中國出產的物資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且參與德軍在歐洲戰場上的作戰行動。

按照吳鐵生判斷,即便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中國陸軍用在大陸戰場上的兵力也不會超過六百萬,把留在後方的鎮守部隊算上,總共也就在一千萬左右。如果需要協助德軍攻打紅俄的歐洲地區,那麼兵力總投入也就在一千二百萬左右。

問題是,到一九四一年底,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已經突破了一千萬,而且還在以每月一百五十萬的速度增長。

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國陸軍的總兵力將接近兩千萬。

這是個什麼概念?

要知道,就算參與所有戰場的作戰行動,甚至向歐洲派遣遠徵軍,再加上開闢第三條戰線,也用不了這麼多部隊。

顯然,陸軍必須找到使用這些部隊的戰場。

除了大陸戰場,以及向歐洲派遣遠徵軍,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之外,唯一需要大量兵力的也就只有西南太平洋戰場了。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底,陸軍就提出了攻打澳大利亞的作戰計劃。

按照陸軍的說法,如果能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攻佔索羅門群島,在一九四二年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時,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亞,而且陸軍可以為此提供二百萬到二百五十萬作戰部隊。

為了讓這個計劃…得到支援,陸軍還拉上了空軍。

當時,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