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1頁

當然,這麼做也能節約不少研製經費。

對中國海軍來說,為寥寥無幾的大型巡洋艦研製一種更大口徑的艦炮,顯然有點得不償失。再說了,當時&ldo;北京&rdo;級即將完工,也沒有可能更換口徑更大的主炮,自然沒有必要研製一種全新的大口徑艦炮。

中國海軍的應對措施是研製新式炮彈。

對中國海軍來說,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只是在具體實施之後,中國海軍立即認識到了研製新式炮彈的重要性。

說白了,中國海軍大型戰艦的主炮口徑本來就不大。

不說大型巡洋艦,即便是戰列艦,也比不上敵對海軍的戰列艦。比如,美日海軍在戰前就裝備了配備十六英寸主炮的戰列艦,而中國海軍的那五艘戰列艦,僅僅配備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

顯然,只有研製新式炮彈,才能提升戰艦的炮戰能力。

正是有了現實需求,所以中國海軍在大口徑炮彈領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戰前,中國海軍就向幾家兵工廠發出了標書,要求開發新式炮彈,在不增加艦炮口徑的情況下,大幅度提高炮彈的威力,特別是穿甲能力。最終,武漢兵工廠與瀋陽兵工廠的投標書獲得海軍青睞。武漢兵工廠提出的是用高強度材料,比如鎢合金來製造彈頭,以此提高彈頭的穿甲威力。瀋陽兵工廠的方案更加超前,提出了&ldo;次口徑穿甲彈&rdo;的概念,即縮小彈頭的直徑,提高彈頭的單位面積動能密度,達到提高穿甲威力的目的。最終,海軍同時採納了兩家的設計方案。

相對而言,武漢兵工廠的設計概念最容易實現,技術難度也最小。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即中國是全球第一大鎢儲備國,江西就有好幾座儲量達到世界級的鎢礦。

有趣的是,首先開發出來的不是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彈,而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彈。

原因也很簡單,在戰勝日本海軍之後,中國海軍用繳獲的&ldo;霧島&rdo;號做了測試,證明現有的兩種三百八十毫米炮彈依然有足夠的威力。隨後,在中國陸軍攻打到本州島,佔領了神戶與大阪之後,中國海軍還繳獲了停在船臺上的&ldo;大和&rdo;號與&ldo;武藏&rdo;號,並且獲得了一批還沒有使用的裝甲鋼板。在運回國內進行測試後,證明海軍的三百八十毫米輕彈依然能夠在大約一萬二千米的距離上,打穿&ldo;大和&rdo;號與&ldo;武藏&rdo;號的主裝甲帶,因此也就有把握打穿美軍新式戰列艦的主裝甲帶。

也就是說,現有的兩種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彈並沒過時。!。

第一百九十七章 利器

相反,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彈早就過時了。測試證明,即便在八千米內,二百八十毫米輕彈也無法打穿&ldo;霧島&rdo;號的主裝甲帶。別忘了,&ldo;霧島&rdo;號原本是一艘戰列巡洋艦,裝甲防護本來就不如戰列艦。

這下,問題來了。

即便在大戰爆發後,馮承乾也沒有批准與建造戰列艦有關的任何造艦計劃。雖然當時已經有人提出,應該建造一批戰列艦,特別是考慮到與美國海軍作戰,戰列艦在太平洋戰場依然有存在空間,但是馮承乾駁回了所有建議,一直要求各大造船廠把重點放在艦隊航母與巡洋艦。

也就是說,到大戰結束,中國海軍也不大可能獲得新的戰列艦。

這樣一來,就只能靠手裡的五艘戰列艦了。

對付日本海軍,五艘戰列艦不算少,因為到戰敗的時候,日本海軍總共也就只有八艘戰列艦,被日本海軍給予厚望的&ldo;大和&rdo;號與&ldo;武藏&rdo;號根本沒有建成,全都在船臺成了隊的戰利品,而在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