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0頁

說得直接一點,美國只能救其中的一個國家,必須拋棄另外一個國家。

戰後,就有人認為,如果當時美國選擇的是日本,而不是英國,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很有可能是另外一個結局。

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工業生產實力、人口數量、資源等等,都超過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也就是說,中國才是美國的主要對手。

問題是,在大戰爆發之前,沒有任何人認為中國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強大,甚至還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認為中國已經是工業強國了。

這也很好理解,即便在戰爭期間,中國依然需要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技術援助。

也正是如此,包括羅斯福在內的美國高層才認為,英國比日本更加重要,必須把重點放在歐洲,首先集中力量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然後再去對付中國。如果首先對付中國,那麼英國很有可能堅持不到勝利的那一天。如果英國戰敗,美國就將失去登陸歐洲的橋頭堡,也就得為擊敗德意志第二帝國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得像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媾和。

顯然,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局,給美國高層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即大陸戰場。

雖然中國已經向紅俄宣戰,而且在遠東戰場上一舉投入了數百萬兵力,還在中亞方向上集結了百萬大軍,但是對布林什維克政權威脅最大的不是中隊,而是由西往東推進的德軍。

美國參戰的時候,德軍已經越過頓河,正在向高加索地區前進。

雖然德軍的戰略意圖是攻佔高加索地區,控制巴庫油田,但是此舉也等同於從南面包圍了莫斯科。

可以說,只要德軍佔領了高加索地區就會北上,而不是進軍中亞。

對紅俄來說,能否守住莫斯科,將決定布林什維克政權、甚至整個俄羅斯的命運。

顯然,在美國參戰的時候,局面並不樂觀。

事實上,從一九四零年底開始,紅俄就把原本集中在歐洲地區的工廠整體向烏拉爾山以東的亞洲地區搬遷。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當時紅俄甚至做好了遷都的準備。

在一九四一年初,紅俄當局就起草了一份遷都計劃,如果德軍在夏季到來後,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布林什維克政權就將轉移到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並且效仿沙俄時期的庫圖佐夫元帥,一把火燒掉莫斯科,讓德軍在莫斯科的殘垣斷壁間迎接下一個嚴冬,利用惡劣的自然天氣擊敗德軍。

相對而言,中國的軍事威脅還遠在天邊。

要知道,即便中隊從中亞出發,也需要行進三千公里才能到達烏拉爾山,而在中隊背後是更加廣袤的西伯利亞大平原。顯然,中隊不可能直接向西挺進,而要攻佔紅俄的整個亞洲地區,除了需要投入數以百萬計的兵力之外,還需要兩年、甚至三年,至少得度過兩個寒冬。

在總體戰略上,紅餓的價值絲毫不在英國之下。

甚至可以說,除了美國之外,紅俄是西方軸心集團中最重要的成員了。

要知道,在美國參戰的時候,紅俄總共牽制住了中德的一千多萬兵力,而且消耗掉了中德半數以上的國力。

設想一下,如果紅俄在一九四一年六月戰敗,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首先,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抽調去大約六百萬地面部隊,而且協助的義大利、羅馬尼亞與芬蘭等國,還能提供兩百萬到三百萬地面部隊。考慮到法國已經戰敗,義大利擁有地中海最強大的艦隊,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有能力牽制住英國皇家海軍,德意聯軍肯定會在北非開闢新的戰場,以控制至關重要的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海峽,切斷英國與印度、波斯灣、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