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5頁

顯然,極端情況根本不可能出現。

理論上講,俄軍能在遠東地區的居民中徵召兩百萬軍人就非常不錯了。

事實上,在中俄開戰前,紅俄就這麼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林什維克政府就下達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適齡人員都得登記備案成為預備役軍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說,紅俄已經動員了遠東地區的所有適齡人員。

顯然,與中國軍隊相比,這點兵力根本算不了什麼。

要知道,中國陸軍在遠東戰場上準備投入四百萬兵力,即以雷霆之勢,迅速掃蕩整個遠東地區,然後把主戰場轉向西伯利亞與中亞,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軍在亞洲地區的所有軍隊。

當然,這套進攻戰略,也與地理環境有關。

如果僅考慮大陸戰場,中國陸軍應該首先在中亞用兵,即爭取儘快打通與德軍的地面交通線,爭取在裡海沿岸地區與德軍會師。雖然這條交通線的意義並不大,主要是中亞地區沒有貫通的鐵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簡陋,而中德間巨大的物資往來,顯然不可能依靠幾條簡易公路。但是從政治、軍事、外交上講,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這能讓中德戰區連成一片。對打擊俄軍計程車氣來說,同樣也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只要中德會師,就等於對紅俄實現了戰略包圍。

問題是,對中國來說,遠東地區的價值更大。

即便不考慮遠東地區的資源,也得考慮遠東地區的戰略位置,即紅俄的遠東地區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對於即將到來的中美太平洋戰爭來說,能否控制遠東地區有著很大的影響。

比如,在控制了遠東地區之後,中國軍隊可以向勘察加半島派遣一支航空兵,對阿留申群島與阿拉斯加的美軍機場構成威脅。又比如,利用部署在千島群島、庫葉島上的航空兵能夠增強對日戰略封鎖。再比如,透過部署在遠東沿海地區的航空兵,能夠轟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區。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歷史有關。

中華民主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政府就宣佈,前清簽署的所有不平等條約都作廢,即中華民主共和國不承認前清簽署的任何不平等條約,而這其中就包括前清與沙俄簽署的好幾份條約。這幾份條約中,涉及到了前清割讓給沙俄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國土,還涉及到了蒙古地區的歸屬。

在割讓的國土中,就包括紅俄的遠東地區。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正是為了這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中國才會在一九四一年向紅俄宣戰。

雖然這種觀點有點片面,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當然,也有人據此認為,中俄戰爭不是不可以避免。早在大戰爆發前十多年,也就是八國幹俄行動失敗之後,中國就與紅俄當局進行過秘密接觸,提出只要紅俄肯歸還沙俄時期侵佔的領土,中國就願意與紅俄簽署&ldo;互不侵犯條約&rdo;,即在戰略上給予紅俄安全保障,讓紅俄消除後顧之憂。最初的時候,紅俄當局也有類似的想法,即用沙俄時期侵佔的領土換來與中國的和平。可惜的是,中俄雙方的秘密談判還沒有結出果實,紅俄政權就發生變動,新上臺的史達林拒絕了任何與領土有關的和平條約。後來,就有很多人認為,如果紅俄的建立者多活兩年,與中國完成了土地換和平的壯舉,那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與紅俄很有可能和平相處。

可以說,當時中國軍方的主戰派將領,多少都有點領土情節。

事實上,連馮承乾都有領土情節,因為當初主導與紅俄進行秘密談判,希望透過談判收回領土的就是馮承乾。

由此可見,如果中俄在二零年代達成了&ldo;互不侵犯條約&rdo;,中國高層、特別是軍方高層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