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71頁

要知道,大陸戰場並非中國的主戰場,太平洋戰場才是中隊的主戰場,而且在這個戰場上,中隊一直在孤軍奮戰,沒有得到任何盟國的實質性援助與支援,而太平洋戰場又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重大勝利,戰局會變成什麼樣子?

首先,美國肯定不會把主力艦隊部署在太平洋,而是會用在大西洋,與英國皇家海軍聯合之後,獲得絕對的兵力優勢,甚至有機會徹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義大利海軍,讓同盟國集團喪失制海權。如此一來,義大利就不可能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德意聯軍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戰場上取勝。至於攻佔蘇伊士運河與直布羅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無法對英國造成戰略性打擊。

其次,美國大可以向英國派遣遠徵軍,並且以英國為前進基地,在適當的時候反攻歐洲大陸,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為此就得在西歐部署足夠多的兵力,並且耗費大量資源修建海岸堡壘。

最後,美國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物資用在歐洲戰場上,增強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力量,從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甚至透過戰略轟炸摧毀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基礎。

可以說,正是中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權,才使得美國必須以太平洋戰場為重,不敢大舉向歐洲戰場派遣兵力,甚至沒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規模足夠大的艦隊,使得英國的處境越來越艱難。

只是,除了太平洋戰場與大陸戰場,中隊在其他地方確實無所作為。

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壓力,讓馮承乾也不得不考慮開闢新戰場。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隊開闢新戰場,最大的獲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與中國相比,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工業生產效率、科學技術等方面遙遙領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夠多的勞動力、本土資源匱乏。即便把佔領區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可支配人口總共也不到兩億,而實際可支配勞動力則只有四千萬左右,這兩個數字均不到中國的一半。資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本土只有煤炭的儲量能夠滿足戰爭需求,鐵礦石可以透過瑞典獲取,其他的資源幾乎多需要進口,或者需要從佔領區內獲取。顯然,中國基本上不存在資源緊缺的問題,除了天然橡膠等部分資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國內獲取,而且產量足以滿足戰爭需求。

受此影響,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潛力遠不如中國。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中國的差距就體現了出來,特別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開始向中國提供各種各樣的先進工業技術,幫助中國提高工業生產效率之後,中國的戰爭實力已經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國。

問題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國遭受的損失比中國大得多。

根據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官方資料,在戰爭的最初兩年裡,德軍的傷亡總數高達一百三十七萬,而中隊的同期傷亡總數不到四十萬。資源消耗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是中國的兩倍以上。

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拼盡了全力。

相反,中國卻仍然處在爆發狀態之中。

如此一來,中國開闢新戰線,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減輕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壓力,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獲得了喘息機會。

當然,看待這個問題,必須有足夠長遠的眼光。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馮承乾就提出,不要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擊敗美國,哪怕英國與紅俄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戰敗,只要美國本土還沒有遭到大規模打擊,美國就不可能在這個時候投降。

對此,其他領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