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1頁

這分情報,來自海軍情報處。

事實上,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情報機構相當混亂,不但陸海空三軍都有各自的情報部門,連外交部、工業部、商業部這些行政職能的政府部門都有獨立的情報機構,把所有的都算上,情報單位有數十個之多,而且每一個情報單位的規模都不夠大,導致情報機構的能力相當低下。

在戰前,這還不算什麼大問題。

畢竟,大戰爆發前,各國的情報機構都很混亂,比如美國就有十幾家情報單位,日本也有好幾家情報單位。

問題是,大戰爆發後,情報機構混亂的問題就暴露得一覽無餘了。

所幸的是,中國軍方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而且知道其嚴重性,也就在大戰爆發後開始整合各軍兵種的情報部門。在一九四一年初,陸海空三軍的情報局就整合到一起,組建了軍事情報局,並且下設各軍種情報處。隨後,陸戰隊的情報機構也整合了進來,並且單獨組建了軍事情報部,其地位跟其他部級機構等同。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的情報機構也在一九四一年底開始整合,在一九四二年初組建了中央情報與質詢局。到大戰結束的時候,該單位已經升級為國家安全部。由此,也就形成了兩大情報機構,即由軍方控制的軍事情報部與由中央政府管理的國家安全部。雖然在大戰期間,這兩個情報機構的職能有所重疊,但是在大戰之後,兩家情報機構都做了改組,軍事情報局主要負責蒐集與獲取外界情報,而國家安全域性則主要對內。

海軍情報處能夠及時獲取這份情報,與潛伏在印度的諜報人員,以及策反的印度籍軍人有很大的關係。

當然,這也拜印度的獨立運動所賜。

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基礎,並不是數量有限的英軍,而是印度人組成的&ldo;殖民地軍&rdo;。大戰爆發前,&ldo;印度軍&rdo;的規模在五十萬左右,主要職責就是協助英軍負責社會治安,以及對付獨立運動組織。因為規模有限,而且大部分官兵都來自親英部族,以及英國當局為這些外籍軍人提供了較為豐厚的軍餉,所以這批印度軍人是比較忠誠的,基本上不會與英國當局對著幹。問題是,大戰爆發後,印度國內再次颳起獨立運動浪潮,一些較為激進的組織還把這次大戰看成是印度獲取獨立的天賜良機,五十萬印度軍已經不足以維持治安了。短短兩年之內,印度軍的規模擴充到了一百五十萬,而且還在繼續增加。結果就是,印度獨立運動組織趁機打入了印度軍內部。

更重要的是,在大戰爆發後,印度軍不僅僅負責治安,還得協助英軍作戰。

在蘇伊士運河被德意聯軍佔領後,英國已難向印度增兵,所以印度軍變得更重要,承擔了更多的職責。

當時,這份情報,就是由一名孟買港口司令部裡的印度軍官提供的,而這名軍官的真實身份是&ldo;自由印度&rdo;組織的高階成員。早在一九四二年初,&ldo;自由印度&rdo;就與中國情報機構進行了接觸。

可以說,這份情報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這份情報,李向龍很有可能認為斯科特艦隊也正在返回孟買港,或者將前往阿拉伯海。如此一來,李向龍肯定會率領艦隊前往馬爾地夫群島,但是肯定不會在馬爾地夫群島逗留,而會繼續向西航行,到阿拉伯海南部海域等待機會。顯然,這正好中了斯科特設下的圈套。

有了這份情報,李向龍自然不會這麼做了。

斯科特艦隊沒有跟隨補給艦船北上,那就肯定南下了,而能去的地方,也就只有馬爾地夫群島。

重要的是,斯科特率領艦隊去馬爾地夫群島,肯定是想伏擊第21艦隊。

也就是說,斯科特沒有當縮頭烏龜,而是決定與第21艦隊決戰,以此奪取印度洋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