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8頁

為此,中國陸軍也花了不少經費。

在裝備上,遠徵軍也比其他部隊更高一級,不但配備了清一色的德械,甚至在訓練的時候使用的就是正式裝備。

要知道,當時中國陸軍的訓練營裡使用的都是裝備模型。

可見,當時中國高層非常重視這件事。

可惜的是,在遠徵軍完成了組建、訓練與組織工作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卻以東線戰況不再吃緊為由,拒絕了中國提供的援助。

有趣的是,到了一九四二年年底,在攻打莫斯科的作戰行動受挫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總參謀長再次提出,希望中國能夠及時派遣遠徵軍。雖然這個時候,派遣遠徵軍變得更加便利,即不再走陸路,而是經海運到達埃及在紅海的港口,然後經地中海前往義大利,再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但是吳鐵生卻明確表示,中國陸軍在大陸戰場上也非常吃緊,而且還得參與澳洲的作戰行動,因此沒有多餘的兵力可用,遠徵軍也僅剩下了由不到一百人組成的司令部,其餘人員均已補充給了各支作戰部隊。說白了,就是中國陸軍無法在短期內向歐洲派遣遠徵軍。

事實上,當時遠徵軍並沒解散,只是規模縮小了一些,總兵力在二十萬左右。

結果就是,直到一九四三年中期,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啟動了攻打英國本土的作戰行動之後,吳鐵生才答應派遣遠徵軍赴歐作戰,並且在三個月之後,由海運把中國陸軍歐洲遠徵軍的第一個師送到了埃及。

當然,吳鐵生肯派出遠徵軍,不是想染指英國。

白了,英國對中國的意義,就像澳大利亞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一樣,在軍事與政治上都沒有多少價值。

再說了,中國海軍也沒有可能在一九四三年向北大西洋派遣艦隊。

當時,中國派遣遠徵軍赴歐參戰,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德意志第二帝國必須在戰後與中國分享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並且以佔領區的方式劃分雙方的勢力範圍,原則上以兩河流域與內夫得沙漠為界。也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了中國開出的條件,在海灣地區的利益劃分上做出了讓步,中國才派遣遠徵軍赴歐參戰。

可以說,這些事情都說明,中德關係並不融洽。

離勝利越近,中德矛盾就越突出。

有了這些認識,顧祝同也就明白了一點,或者說明白了馮承乾找他單獨談話的目的。

在這個大局裡面,唯一沒有顧慮的,也就只有太平洋戰場上。

白了,太平洋戰場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幾乎沒有關係。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一直想奪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失去的海外殖民地,其中就包括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接受現實,即承認那些失去的殖民地不在歸帝國所有,也沒有在停戰談判、以及柏林和會上提出領土要求,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理由要回那些島嶼。

再說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沒有能力出兵太平洋。

也就是說,在太平洋戰場上,中國海軍可以放開手腳打。

這樣一來,馮承乾自然要求顧祝同拼盡全力,用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取得勝利。

當然,太平洋戰場還關係到了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以及戰後的世界秩序。

得簡單一些,就算中國海軍有進軍大西洋的想法,也無法在短期內實現,因此只能在太平洋上向前推進,也只能越過太平洋攻擊美國本土。以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德都不可能接受一個妥協的結果,特別是在順利擊敗了紅俄與英國之後,中德都會盡一切可能獲得徹底的勝利,也就是打敗美國,而不是在此之前與美國簽署一份形同於休戰宣告的停戰條約,因此最終肯定會攻擊美國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