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44頁

如果中國海軍在西南太平洋上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那麼到一九四三年初,才有可能向中太平洋派遣一支擁有兩艘、或者三艘艦隊航母的艦隊,而美國海軍到時候將擁有十二艘小型航母。

顯然。在一九四三年初發起戰術反擊,對美軍最為有利。

可以說,在對大局的判斷上,雙方沒有太大的差別。

問題是,戰爭絕不是單方面一廂情願的事情。既然一九四三年初。美國海軍有望在中太平洋戰場上獲得兵力優勢,那麼中國海軍就會盡一切可能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迫使美軍提前發起戰術反擊。

對此,顧祝同有極為清楚的認識。

來到關島不到一個星期。顧祝同就跑遍了主要島嶼,對中太平洋戰場上的情況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十月十三日。顧祝同回到關島,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

這次。顧祝同沒有客氣,直接提出,希望在十月底之前,獲得一支至少擁有四艘小型航母的艦隊。

因為顧祝同要求的是小型航母,所以馮承乾立即就答應了下來。

在中國海軍中,也有不少的小型航母。

當然,中國海軍的小型航母與美國海軍的小型航母不大一樣。

大戰爆發前,中國海軍本來就沒有建造多少大型戰艦,僅有的資源都用來建造艦隊航母與防空巡洋艦了,因此在大戰爆發之後,中國海軍並不像美國海軍那麼富裕,可以用未完工的巡洋艦改造成小型航母。

中國海軍的小型航母,絕大多數都是由商船改造而來的。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中國的商船數量並不多,畢竟中國對海運的需求不是很大,但是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快速商船隊。原因也很簡單,中國在戰前的主要貿易夥伴是遠在歐洲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即便走蘇伊士運河,從廣州港到威廉港的航線都在一萬五千公里以上,普通商船的航行週期高達三個月。如果蘇伊士運河遭到封鎖,商船被迫走好望角,那麼航線長度在二萬二千公里以上,航行週期超過了四個月。為此,中國的海運企業都對快速商船青睞有加。大戰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海運企業擁有上百艘航速在二十節以上的快速商船,佔到了全球總量的百分之四十。

當然,大力發展快速商船,也與海軍的支援有關。

可以說,從一開始,海軍就盯上了這些快速商船,因此從一九三七年開始,中國海軍就為每一艘排水量在一萬噸以上、航速超過二十四節的快速商船提供建造補貼,以此帶動海運企業訂購更多的快速商船。在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零年之間,中國的海運企業總共訂購了七十八艘該型別的快速商船,其中五十六艘在大戰爆發前交付,另外二十二艘也在一九四一年中期之前交付。

這些快速商船,成為了中國海軍中&ldo;準戰艦&rdo;的中流砥柱。

大戰期間,包括在大戰前訂購的七十八艘快速商船在內的、總共有二百三十四艘快速商船被改造成了戰艦,其中一百一十八艘被改造成了小型航母,而航速超過二十四節的小型航母就有六十四艘之多。

由此可見,中國海軍的小型航母,幾乎都是由商船改造而來的。

當然,這也與中國在大戰期間的國情有關。

這就是,在整個大戰期間,中國海軍的造艦計劃都沒有能夠按時完成,大批已經完成設計的戰艦因為建造能力不足,只能延遲開工時間、或者是停留在設計階段,因此各大造船廠根本沒有能力專門建造小型航母。事實上,把商船改造成小型航母,也主要由一些小型造船廠承擔。

必須承認,中國海軍發展小型航母的方式,有很大的優勢。這就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數量眾多的小型航母,而且實際花費遠比建造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