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28頁

雖然西南太平洋牽制住了中國的大量兵力,還讓中國消耗了大量戰爭物資,但是總體上依然是中國佔了便宜。僅從海軍損失上看,中國就佔了大便宜。美國海軍在這裡已經損失了四艘艦隊航母與四艘小型航母,而中國海軍只損失了一艘艦隊航母,讓雙方的海軍艦隊規模差距大幅度擴大。

別忘了,在美國參戰的時候,雙方海軍沒有明顯差距。如果把其他戰艦、特別是戰列艦算上,美國海軍還有微弱優勢。

在戰鬥傷亡上,中國軍隊也佔了很大的便宜。

到一九四二年七月底,美軍已經在西南太平洋戰場上傷亡了近七十萬人,其中有近五萬是精銳的海軍官兵,而中國軍隊的傷亡總數肯定不到二十萬,海軍官兵的傷亡數字還不到美軍的十分之一。

繼續拼下去,美軍也不可能佔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即便不考慮雙方民眾對戰爭的態度,美國承受戰爭損失與傷亡的能力也不如中國。

要知道,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國就基本上完成了分三個階段進行的戰爭動員,國家全面進入戰爭狀態,幾乎所有國家力量與資源都開始為戰爭服務。美國晚參戰一年,因此要到一九四二年底,才有望完成戰爭動員,也才能夠把戰爭潛力全部爆發出來,而在此之前,美國的戰爭承受能力顯然不如中國。

如果從交戰集團的層面上看,那美國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

打到這個時候,還在與美國並肩作戰的只有英國與紅俄,而且這兩個盟友的情況都十分糟糕,紅俄不在一九四二年底戰敗、也會在一九四三年的夏季戰敗,而英國能否堅持到一九四四年都是個問題。對面,與中國並肩作戰的國家多達十四個,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實力算得上強大的還有義大利,此外還有羅馬尼亞、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而那些保持中立的國家,比如荷蘭、瑞典、芬蘭等,大多偏向於中德同盟集團,而且或多或少的為中德同盟集團提供了便利。比如,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所有油田就無條件的向中國開放,產出的原油幾乎全部提供給了中國,而來自荷屬印度尼西亞的天然橡膠,佔到了中國橡膠總進口量的百分之四十。除此之外,法國戰敗所產生的勢力真空,也大多為中德同盟所佔有。比如,法國在中南半島上的殖民地就全部被中國控制,該地區的法軍全部向中國軍隊投降,而越南為中國提供了百分之五十的天然橡膠與百分之七十的貴重木材。還有,英國勢力收縮之後,也讓中國佔到了便宜。比如馬來西亞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在一九四零年底被中國攻佔,而該地的資源大多為中國所用。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美國的劣勢就更加明顯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在一九四二年初,中德同盟集團的整體戰爭實力就超過了美英軸心集團,而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時候,中德同盟集體員的整體戰爭實力差不多已經是美英軸心集團的一點三倍了。

暫且不說這種估計是否正確,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美國正在走下坡路。

這下,問題就大了。

在整體戰爭實力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美國卻需要維持一條比對手長得多的戰線,哪有不敗的道理?

要知道,從美國到澳大利亞,需要橫渡整個太平洋,到英國要橫渡整個北大西洋。

雖然中德隔著亞歐大陸,而且海運航線還沒有打通,但是中德間的物資貿易並不多,主要在技術領域,因此對運輸的要求並不高。相反,美英與美澳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物資上的往來。

也就是說,美國花在運輸上的成本就比中國高得多。

用一個詞就可以形容美國的處境,即&ldo;疲於奔命&rdo;。

顯然,美國要想反敗為勝,首先要做的就是縮短戰線,減輕運輸負擔,把資源用到更加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