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4頁

事實上,要是蘇伊士運河暢通無阻,中國海軍早就向地中海派遣艦隊了。

此外,如果運河能夠通行,中德間的資源往來就更加方便,而不是隻能依靠由中國軍隊控制的西伯利亞大鐵路。

問題是,在軍事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在政治上根本就不是問題。

雖然在回復德意的時候,中國的外交官員已經提到,現在還沒有能力派遣艦隊前往地中海與北大西洋,中國只能在其他方面提供援助,比如向歐洲派遣一支戰術航空兵,或者是提供物資方面的幫助,但是德意當局根本就不這麼想,認為中國外交官員的推辭只是不想盡到同盟國的義務。請牢記

當然,持這個觀點的主要是義大利當局。

當時,雷德爾專門給馮承乾發了一封電報,明確提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並不支援義大利的要求,而且也知道中國海軍不是不想出兵大西洋,而是確實沒有這個基礎,或者說時機還不成熟。

問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別的選擇嗎?

雖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但是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無疑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根本是可望不可及。要等到中國海軍出兵大西洋,恐怕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錯過了擊敗英國的最佳時機。

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能夠指望的,就只有近在支援的義大利海軍了。

要知道,只要義大利海軍願意把艦隊派出去,而且使其到達威廉港,就算不能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奪回制海權,也能夠平衡北海的實力對比,讓英國皇家海軍喪失絕對制海權,也就失去了守衛本土的基礎。

正是如此,即便義大利提出的要求很無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能直接反對。

所幸的是,馮承乾非常清楚該如何與義大利打交道。

別忘了,在上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就是有名的牆頭草,差一點就投入了協約國集團的懷抱。

當時,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義大利絕對不會退出同盟國集團。

道理非常簡單,同盟國集團的戰略優勢極為明顯,取得勝利的機會非常大,如果義大利在這個時候退出,等於是自葬前程。要知道,紅俄即將戰敗,英國也奄奄一息,美國卻要等到一年多之後才有望扭轉戰局,而在這一年多里,同盟國集團很有可能已經取得了至關重要的勝利。就算美國的戰爭潛力全部爆發了出來,最終也不可能取得勝利,最多與同盟國集團打成平手。

當然,美國戰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此一來,只要義大利沒有更好的選擇,那麼在同盟國集團的內部事務上,就得做出適當的讓步。

白了,義大利在戰後的地位,完全由中德決定。

如果在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問題上開價過高,就算中德做出了重大讓步,義大利也別想在戰後佔到便宜。

更重要的是,義大利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關係明顯更加緊密。

也就是說,義大利在戰後將是依附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歐洲強國,絕對不可能成為世界級強國。

這樣一來,義大利當局更加得掂量一下漫天開價的後果了。

白了,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嚴重損失,無法在戰後迅速恢復,那麼主宰世界的將是中國。到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只能屈居老二,而依附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義大利也就不可能獲得更高的地位。從長遠來講,只有全力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才有望在戰後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

顯然,只有德意聯合起來,才有能力在戰後與中國抗衡。

明白這層關係,就不難明白,義大利為什麼要漫天要價了。很明顯,義大利提出的無理要求,在本質上不是為了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國,也不是為了穩住地中海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