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0頁

與第一代雷達火控系統相比,第二代雷達火控系統的效能先進了許多。

比如,第一代雷達火控系統只能夠透過測量炮彈炸起的水柱,來大致確定彈著點的與目標的距離,從而修正彈道。顯然,這是很低下的測量方式,而且誤差很大,精度根本無法滿足炮戰需求。

直接測量炮彈的彈道,對提高炮擊精度、甚至是提高開火速度有很大的幫助。

原因很簡單,在測出了炮彈的彈道之後,就能大致計算出彈著點,也就能夠大致判斷出偏差有多大,從而可以直接修正炮擊引數,然後重新開火,而不是等到炮彈落到目標附近之後才能再次開火。

要知道,在遠端炮戰中,炮彈的飛行時間並不短。

如果交戰距離為二十公里,那麼炮口初速在每秒九百米左右的炮彈需要一分鐘左右才能飛完全程,而戰列艦主炮的射速基本上都在每分鐘兩枚以上。顯然,在以往的炮戰中,戰列艦不可能以最快速度開火。透過雷達火控系統解決了彈道修正問題之後,就能讓戰列艦以最快速度開火。

顯然,這是美軍戰列艦不具備的能力。

如果把開火速度算上,那麼美軍六艘戰列艦的火力反而不如中國海軍的五艘戰列艦。

也正是如此,羅成剛才對這場戰鬥很有信心。

同樣的道理,在用五艘快速戰列艦咬住美軍的六艘快速戰列艦之後,羅成剛自然有理由讓第二戰列去對付美軍的兩艘大型巡洋艦。

事實上,羅成剛把希望就寄託在了第二戰列身上。

如果第二戰列能夠迅速取得勝利,那麼至少三艘大型巡洋艦能夠參加主力決戰,用來對付美軍最弱的兩艘快速戰列艦,而主力戰列裡的五艘快速戰列艦則能夠集中力量對付另外四艘美軍戰列艦。

到這個時候,雙方的兵力對比將發生反轉。

當然,前提條件是,在第二戰列取得勝利之前,羅成剛直接指揮的主力戰列至少得保持足夠的戰鬥力,絕對不能敗下陣來。

第三百八十章 致命錯誤

第三百八十章

致命錯誤

最初的時候,萊特也對勝利充滿了希望。請牢記

發現中國艦隊的主力戰列裡只有五艘戰列艦,萊特就想吃了顆定心丸一樣,覺得勝利離他已經不遠了。

只是,他還沒有高興到幾分鐘,就發現不是這麼回事。

這就是,美軍戰艦上的雷達探測到了位於主力戰列側後方的第二戰列,而且發現第二戰列裡有七艘大型戰艦。

雖然萊特知道,那七艘戰艦中,只有三艘是大型巡洋艦,另外四艘都是主炮火力差了很大一截的防空巡洋艦,但是這七艘戰艦的戰鬥力絕對不容小覷,不但三艘大型巡洋艦能夠對美軍的大型巡洋艦構成致命威脅,如果那四艘防空巡洋艦也獲得了新式穿甲彈,就同樣能夠對付美軍的大型巡洋艦。

此時,萊特已經意識到,中國艦隊指揮官的這一編排,根本目的就是要利用強大得多的巡洋艦來對付美軍的大型巡洋艦,從而在艦隊總體戰鬥力上獲得優勢,再集中力量對付美軍的快速戰列艦。

當然,萊特並不相信中國海軍的大型巡洋艦能夠對付快速戰列艦。

&ldo;依阿華&rdo;級與&ldo;南達科他&rdo;級就不用多說了,其防護標準是針對戰列艦級主炮,完全能夠應付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彈的直接攻擊。即便是兩艘&ldo;北卡羅來納&rdo;級戰列艦,也在改造中把水平裝甲的總厚度增加到了接近兩百毫米,關鍵部位甚至超過了二百二十毫米,其防護水平不比&ldo;依阿華&rdo;級差多少。

問題是,如果巡洋艦編隊被擊潰,第33艦隊肯定打不贏這場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