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24頁

只是,要達到理想狀況,必須得有巧妙的戰術指揮。

顯然,萊特並不擅長戰術指揮,不然他也不可能連續犯下四次戰術錯誤。此外,當時的情況也不具備實施巧妙戰術的基礎。這就是,兩艘大型巡洋艦已經遭到密集炮擊。而巡洋艦編隊裡主力編隊有將近十公里。

當然,不管怎麼說,萊特再次錯過了可以利用的機會。

在戰場上,犯了錯就得付出代價。

這次。美軍付出的代價,就是讓兩艘大型巡洋艦面對中國艦隊第二戰列的兇猛炮火。準確的說,是&ldo;阿拉斯加&rdo;號在極短的時間內,遭到了七艘巡洋艦的全力炮擊,而且這七艘巡洋艦沒有受到幹擾。

顯然。&ldo;阿拉斯加&rdo;號的結局絕對好不到哪裡去。

要知道,中國艦隊的七艘巡洋艦的火控系統與五艘戰列艦一樣,只是針對巡洋艦主炮採用了不同的火控計算器。當時的火控計算器,不是後來的火控計算機。而是一種基於機械計算器的裝置。這種裝置的主要工作方式,就是用幾個操作旋鈕輸入基本火控資料。在經過一系列複雜的機械轉化之後,獲得用於炮擊的射擊引數。主要是火炮的仰角與發射藥的裝填標號。因為不同的火炮有不同的彈藥引數,所以需要使用對應的火控計算器,才能獲得正確的射擊引數。

也就是說,七艘巡洋艦的炮擊精度與五艘戰列艦一樣。

不同的是,這次是七艘戰艦炮擊同一個目標。也就是說,七艘戰艦開火一次,相當於一艘戰艦開火七次。

從機率上講,&ldo;阿拉斯加&rdo;號的被擊中的機會是美軍戰列艦的七倍!

要知道,在之前的炮戰中,&ldo;山東&rdo;號在第五次齊射中就擊中了&ldo;南達科他&rdo;號,而&ldo;山西&rdo;號也是在第八次齊射的時候擊中了&ldo;印第安納&rdo;號。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ldo;阿拉斯加&rdo;號在中國艦隊第二戰列的第一次齊射中就有可能被擊中,而在第二次齊射的時候,就肯定會被擊中。

當然,這只是理想情況。

第一次齊射,七艘巡洋艦都沒有擊中目標。

只是,結果也沒有差到哪裡去。在第二次齊射中,第二戰列就用結果證明瞭其強大的戰鬥力。

根據中國艦隊觀察到的結果,至少有兩枚炮彈擊中了&ldo;阿拉斯加&rdo;號,而且其中有一枚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彈。主要判斷依據就是,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不一定能夠擊穿&ldo;阿拉斯加&rdo;號的水平裝甲,而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在這個距離上,能夠打穿沒有改裝的&ldo;北卡羅來納&rdo;級的水平裝甲,也就肯定能夠打穿&ldo;阿拉斯加&rdo;級,而且貫穿率肯定不會太低,因此就可以從炮彈命中目標後的爆炸效應做出判斷,炮彈在艦體表面爆炸與在艦體內部爆炸所產生的現象有很大的區別。比如,在艦體表面爆炸的話,產生的火光要明亮得多。

只是,根據美軍的作戰記錄,擊中&ldo;阿拉斯加&rdo;號的是兩枚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彈。

美軍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炮彈爆炸產生的彈片。別忘了,在第二次新喬治亞海峽海戰中,美軍就領教過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的威力,而且隨後從兩艘遭受重創的戰列艦上獲得了二百八十毫米鎢合金穿甲彈的彈片,並且由此大致推斷出了這種新式穿甲彈的威力。也就是說,美軍只需要把&ldo;阿拉斯加&rdo;號上的彈片拿回去做對比測試,就能知道擊中該艦的是哪一種炮彈。

顯然,美軍的作戰記錄更靠譜。

只是,這也證明瞭一點,即二百四十毫米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