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7頁

當時,登陸地點屬於絕密。

只是,理想的登陸地點肯定在澳洲東北沿海地區,而且最佳選擇肯定在布里斯班附近。

原因很簡單,如此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行動,對後勤保障的要求極高,因此登陸部隊上岸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奪取一座吞吐能力足夠大的港口,以便讓運輸船隻進港卸貨。如果僅僅依靠海灘上的臨時碼頭,船隻的解除安裝效率肯定高不到哪裡去。更重要的是,大型港口肯定有通往其他重要城鎮的公路,而在海灘陣地上顯然不見得有合適的交通條件,也就不利於部隊推進。

說白了,六個陸戰師可以在海灘上上岸,但是十二個陸軍師肯定得在港口上岸。

也正是如此,在澳洲的防禦部署上,美澳聯軍重點守衛的就是布里斯班。

第三百三十章 戰略冒險

戰後,對於中隊登陸澳洲的作戰行動的評價,可以說是褒貶不一。

關鍵就是選擇的登陸地點。

在很多人看來,選擇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陸是最為理想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還有一些對中隊較為有利的條件。比如,從霍尼亞拉到布里斯班的航線,要比到澳洲東部其他港口的航線短,因此能夠大幅度降低物資的運送負擔,提高海運效率。又比如,布里斯班到新喀裡多尼亞的直線距離大約為一千五百公里,正好在遠端戰鬥機與中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內,因此部署在新喀裡多尼亞的岸基航空兵能夠為登陸作戰提供有力支援,而澳洲東部其他適合登陸的地點離新喀裡多尼亞都超過了一千五百公里。再比如,布里斯班裡澳洲人口最為密集的東南地區較遠,周邊沒有多少人口稠密的城市,因此更便於中隊在上岸後運動與集結。此外,美軍西南太平洋戰區的艦隊司令部設在布里斯班,因此奪取布里斯班有助於瓦解美軍的戰鬥力。

可以說,這麼多理由堆在一起,中隊幾乎沒有理由不在布里斯班附近登陸。

問題是,中隊沒有選擇布里斯班,而是選擇了難度更大的雪梨,即直接登陸澳洲的核心地區。

在批評者看來,這是很冒險的舉動,甚至可以說是登陸作戰行動不大順利的主因。

按照這些人的觀點,如果登陸地點在布里斯班,那麼中隊在雪梨遇到的麻煩都不會存在。至少沒有那麼嚴重。

當然,更多的人持相反的觀點。認為登陸雪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戰略冒險。

事實上,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在策劃登陸作戰行動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雪梨,而是布里斯班。

根據魯志剛回憶,直到一九四三年二月中旬,他才決定登陸雪梨。

當時,有三個主要原因。

一是美軍一直在加強布里斯班的防禦部署。因此布里斯班地區的美澳聯軍兵力密度非常大,僅美軍就有近三十萬,此外還有二十萬澳軍的正規部隊與大約三十萬民兵,如果把動員起來的地方武裝力量算上,該地區的守備兵力超過了一百萬,而其防禦面積僅僅只有數萬平方公里。

這是個什麼概念?

相當於每平方公里內有數十名敵人!

要知道。在大陸戰場上。兵力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公里數人而已,即便在德俄戰場上,兵力密度也沒有達到每平方公里十人。在德軍攻打莫斯科的時候,俄軍的兵力密度只有每平方公里十七人,而且算上了所有能夠作戰的人員。

如此高的兵力密度,顯然會對登陸部隊構成嚴重威脅。

別忘了,陸戰隊在上岸之後到奪取港口之前是最為脆弱的。也最容易被擊敗,而關鍵就是守軍有沒有足夠多的兵力。

在一九四二年,美英聯軍在歐洲發動的幾次小規模登陸作戰行動,都是因為德軍及時集中了足夠多的反擊兵力,並且及時發起反擊,才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