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48頁

可以說,局面對中隊相當有利。

雖然德軍已經翻越了高加索山脈,還借道土耳其開闢了第二條進攻線路,但是在進入伊朗境內之後,德軍受扎格羅斯山脈阻擋,推進速度並不快,而從土耳其出發的德軍受後勤保障不力影響,也沒有能夠按計劃攻佔敘利亞。相反,在海灣方向上。即便

a

h

ef=&ot;

&ot;

書迷樓

a

最快文字更新無彈窗無廣告

中隊也存在後勤保障不足與支援力量不到位等諸多問題,可是中國陸軍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來,而且得到了海軍的全力支援。

顯然,只要中國陸軍保持現在的進攻勢頭,就能在德軍之前佔領兩河流域。

從政治上講。這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要知道,只要同盟國集團打贏了這場大戰。那麼戰後就將出現兩極化格局,即中國主導東方集團與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導的西方集團。在這兩大集團中間,正是中東與海灣地區,因此誰主宰了中東與海灣地區,誰就主導了東西兩大集團之間的關係,也就將成為戰後的世界霸主。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馮承乾才一直堅持首先在中東與海灣地區用兵。

此外,海灣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有著巨大的戰略價值。

前面已經提到,馮承乾在向李向龍說明情況的時候就明確提出,即便不能趕在德軍之前佔領中東地區,也必須控制波斯灣。原因只有一個,即波斯灣儲藏著驚人的石油,將成為戰後的世界能源中心。

總而言之,在一九四四年的最後幾個月裡,中東與海灣地區的真正的主戰場。

問題是,有這一認識的,只有馮承乾等少數中國高層領導。

雖然在戰略上,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極為重視中東與海灣地區,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國更加需要海灣地區的油田,但是在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高層並沒有認清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戰略價值所在。

說白了,當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並不缺乏石油。

在擊敗了紅俄之後,中德已經按照之前達成的協議劃分了佔領區,裡海產油區有百分之八十劃給了德意志第二帝國,加上來自羅馬尼亞的石油,德意志第二帝國基本上能夠實現石油自給了。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有切身之患。

這就是,英國還沒有戰敗,從英國本土起飛的轟炸機,依然以每天兩次的頻率轟炸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各大城市與工業中心。

說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重點依然放在歐洲戰場上。

在擊敗英國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不可能在其他戰場上投入太多的兵力,更不會消耗太多的戰爭資源。

受此影響,德軍在中東與海灣地區的推進力度就不那麼理想了。

當然,這個時候,真正的焦點正是英國。

九月底,德皇威廉二世借視察駐地中海地區德軍的名義,去了羅馬,與義大利元首進行了私下會晤。

德皇此行的目的只有一個:讓義大利儘快把艦隊派往北海。

事實上,早在年初,義大利海軍就為遠徵做好了準備,四艘&ldo;維托里奧-維內託&rdo;級戰列艦與兩艘&ldo;安德列亞-多里亞&rdo;級戰列艦都完成了全面檢修,在接到命令後的四十八小時之內就能出港。

只是,受各種原因影響,義大利海軍一直沒有讓艦隊出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軍把兩艘&ldo;南達科他&rdo;級戰列艦留在了大西洋上,而且編入了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艘&ldo;喬治五世&rdo;級戰列艦,以及在一九四四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