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28頁

主要就是,沒有巴拿馬運河,中隊照樣能夠攻打美國本土西海岸地區。

同樣的道理,即便控制了巴拿馬運河,也對登陸美國西海岸地區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會消耗不少兵力。

當然,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馮承乾並不主張把重點放在太平洋上。

得簡單一些,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只是政治上的需要,即中隊必須搶在其他國家的軍隊之前,首先登上美國本土,並且獲得一塊獨自控制的佔領區,然後才能在瓜分美國的時候掌握主導權。

事實上,這也正是中國高層漸次後首先在太平洋上用兵的原因。

只是,在成功登上美國本土之後,要不要由西向東推進,還是另闢蹊徑,中國高層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了。

顯然,馮承乾認為,翻越洛基山脈向西推進是最蠢的方式。

在他看來,控制了美國西海岸地區之後,再移師大西洋,直接登陸美國東海岸地區才是最理想的選擇。

這樣一來。自然沒有必要太看重巴拿馬運河。

要知道,即便中隊到大西洋上作戰,也用不著經巴拿馬運河進入大西洋,最短的航線是經印度洋進入地中海,再橫跨大西洋。

顯然,在這套進攻戰略中,巴拿馬運河可有可無。

到時候,即便需要佔領巴拿馬運河。再出兵攻打也不遲,完全沒有必要在攻打美國西海岸地區之前攻打巴拿馬。

當然,馮承乾能夠做出讓步,表明顧祝同給出了較為充足的理由。

當時,顧祝同提出了三點理由。一是佔領巴拿馬運河之後,可以切斷美國東西兩地的海上航運,而美國西海岸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物資運輸中,有百分之八十靠海運,鐵路與公路運輸只佔了百分之二十。只要佔領了巴拿馬運河,切斷了海運航線。那麼美國本土的鐵路與公路就無法向西海岸地區運送足夠多的物資,也就能削弱西海岸地區的美軍。降低攻打該地區的作戰難度。二是可以把美軍艦艇徹底趕出太平洋,讓美軍無法向太平洋派遣包括潛艇在內的作戰艦艇,也就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護太平洋上的航線,降低航運損失,同時還可以減少護航作戰負擔。要知道,只要沒有巴拿馬運河,美國幾乎不可能讓潛艇進入太平洋。因為從美國東海岸出發,除了走巴拿馬運河之外,任何一條前往太平洋的航線都超過了續航力最遠的遠洋潛艇的作戰半徑。三是透過攻佔巴拿馬運河。威懾拉美國家,讓那些一直在幫助美國的拉美國家保持中立,甚至是讓它們加入同盟國集團,增強對付美國的戰鬥力,也為戰後控制拉美地區奠定基礎。

顯然,別說三條理由,只要一條就足夠了。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美軍沒有能夠守住西海岸地區,就與中隊提前攻佔了巴拿馬運河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在丟掉了巴拿馬運河之後,送望西海岸地區的物資驟減了七成多。

雖然當時,美國本土已有兩條東西貫通鐵路,而且加拿大也有一條貫通的鐵路,但是鐵路的運輸能力遠不如海運,即便三條鐵路加在一起,也不足以為守衛西海岸地區的美軍送去足夠多的物資。

當然,這也與美國的工業佈局有關。

雖然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就加強了在西海岸地區的投入,甚至出臺了一些鼓勵企業到西部地區辦廠的政策,但是受資源生產、勞動力分佈、市場需求等諸多因素影響,美國西海岸地區仍然沒有實現工業化。

大戰爆發的時候,美國的工業中心依然在東海岸地區與五大湖地區。

事實上,即便到戰爭結束,美國西海岸地區也沒有多少工廠。

結果就是,美軍需要的絕大部分物資,包括消耗量極大的彈藥,都只能在東海岸地區與五大湖地區生產,然後再送往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