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2頁

以擊敗美國為目的,就應該重點轟炸重工業城市,比如紐約、費城、波士頓、弗吉利亞比奇、芝加哥、底特率、印第安納波利斯與克利夫蘭等地,而不是把炸彈投到美國南部地區的城市去。

只是,美國南部地區並非沒有高價值的戰略目標。

不可否認,美國的重工業城市大多集中在北部地區。主要就是,在美國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北部地區的煤礦、鐵礦等礦產為重工業提供了必要的資源,而當時南部地區只有棉花與玉米。

當然,這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在大戰爆發之前,自工業革命之後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已經興起,即由內燃機取代蒸汽機引發的產業革命。

由此,石油成了新的工業原料,而且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大戰期間,石油的地位超過了煤炭與鐵礦。原因很簡單,在大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裝甲兵與航空兵使用的都是內燃機,因此不管是裝甲部隊、還是作戰飛機。都需要由石油精煉出來的各種成品油做燃料。

可以說,沒有石油,就沒有辦法打贏這場戰爭。

在這場大戰中,中國與美國能夠成為交戰雙方的核心國家,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國與美國都產出了大量石油,不但能做到自給自足。還能提供給盟友,而正是這種黑色的液體黃金推動著雙方的戰爭機器。

甚至可以說。如果同盟國集團沒有足夠的石油供應,大戰將是另外一個局面。

在一九四二年底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差點輸掉這場戰爭。這就是,羅馬尼亞油田產出的石油根本無法滿足德軍的作戰消耗,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儲備的石油僅夠使用三個月。也就是說,如果三個月之後。沒有獲得新的石油產地,德軍的所有坦克都將變成擺設,所有戰機都只能停在機場上。正是如此,德軍才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放棄了向莫斯科進軍的行動,把主力轉向高加索地區,並且在一九四三年初打下了內高加索地區的巴庫,奪取了紅俄最大的油田。正是這座油田,為德軍提供了充足的石油,解決了燃眉之急。

可以說,如果沒有巴庫油田。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不可能擊敗紅俄。

當然,為了這座油田,德軍把攻佔莫斯科的時間推遲了一年多,也因此付出了更加慘重的代價。

整個大戰期間,就只有中國與美國產出了足夠多的石油。

事實上,美國在戰敗之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六年,美國產出的石油佔到了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七。而中國產出的石油只佔百分之三十二。

當然,這個差距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還佔了百分之十一。

此外。中國的石油產量已經足夠多了,除了供軍隊作戰使用之外。還能滿足國內工業的生產需求,另外還能為民用市場提供必要的供應。只是在戰爭期間,中國國內的油料供應採用的是配給制。

可以說,美國能夠堅持下來,與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白了,美軍的戰機還能起飛、戰車還能開動、戰艦還能出海,就是因為美國有足夠多的油田,產出了足夠多的石油。

如果沒有了這些油田,石油產量急劇萎縮,美國的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轉了。

到時候,不管美國生產出多少戰機、戰車與戰艦,都會因為缺乏石油而成為擺設,失去了做為武器裝備的價值。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石油並不是產自北方地區。

當時,美國的石油幾乎都來自一個地方,即當年透過戰爭從墨西哥手裡奪取的德克薩斯州,而這個州就在墨西哥灣的西北方向上。要知道,美國的第一口油井就是在德克薩斯州的休斯敦打出來的。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