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5頁

戰後,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正是因為有很多油汙隨著墨西哥灣暖流進入北大西洋,導致紐芬蘭漁場遭受滅頂之災。要知道,紐芬蘭漁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個漁場之一。在十八與十九世紀,紐芬蘭漁場產出的海魚幾乎供養了整個歐洲,其提供的蛋白質,佔到了歐洲人攝入總量的百分之六十。戰後,紐芬蘭漁場的產量急劇降低,在六零年代初跌到谷底,從七零年代初才開始逐漸恢復。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失敗的轟炸行動,讓中國空軍不得不改變轟炸戰術。

只是,沒有戰鬥機護航,在白天進行轟炸,等於讓轟炸機飛行員去送死,巨大的損失根本無法承受。

在夜間轟炸,糟糕的轟炸效果又等同於浪費炸彈與燃油。

顯然,要想提高轟炸效果,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安排護航戰鬥機。

只是,艦隊肯定發揮不了作用,顧祝同不會讓艦隊去冒險,而且馮承乾也絕對不會讓他這麼做。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span

id=&ot;endtips&ot;

span

第五百二十七章 繼續前進

戰略轟炸進行得如火如荼,顧祝同的注意力卻在別的地方。

雖然在攻打聖克拉拉的問題上,馮承乾沒有向顧祝同施加壓力,沒有規定在什麼時候攻佔這座城市,但是顧祝同非常清楚,除非戰略轟炸能夠迫使美國投降,不然就肯定得攻佔聖克拉拉。

白了,在攻打美國本土之前,必須佔領整個古巴。

如果美軍還盤踞在古巴,那麼中國軍隊肯定會有後顧之憂,也就不可能投入全部力量攻打美國本土。

在大西洋方向上登陸與在太平洋方向上登陸有很大的差別。

單純從降低作戰難度出發,理想的登陸地點在佛羅裡達半島上,只是看得更加長遠一點的話,佛羅裡達半島就不是理想的登陸場。原因很簡單,美軍可以輕而易舉的封鎖佛羅裡達半島,讓中國軍隊寸步難行。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登陸地點有兩個選擇,一是大西洋沿岸,二是墨西哥灣北岸。

顯然,在大西洋的海岸線上登陸,對攻打美國東海岸地區有更大的幫助,即部隊上岸之後可以沿著海岸線向北推進,作戰行動將得到艦隊與艦載航空兵的支援,並且能夠奪取沿途的港口,減輕後勤保障負擔。更重要的是,美國的大城市大多在東海岸地區,而且大多都是港口城市、或者是離海岸很近。也就是說,根本不需要深入內陸,中國軍隊就能攻佔美國東海岸地區的主要城市。

只是,在大西洋方向上登陸的難度也最大。

按照顧祝同的估計,即便攻佔了整個古巴,也需要攻佔巴哈馬群島、至少得佔領巴哈馬群島中的部分島嶼。這就意味著,在攻打美國本土之前,還需要花上幾個月奪取一處新的前進基地。

當然,在政治上也存在繞不過去的麻煩。

這就是,只要在美國東海岸地區登陸。德意聯軍就會參戰,因此就需要進行更為廣泛的聯合作戰。

暫且不說德意聯軍的戰鬥力,僅僅是指揮上的問題,就能讓聯合作戰破產。

正是如此,顧祝同決定在墨西哥灣北岸登陸。

當然,登陸地點離古巴越近越好,只是不能過於靠近佛羅裡達半島,因為得避開美軍的小型艦艇。

可以說。紐奧良就是最好的登陸地點。

可惜的是,這座城市已經被海水淹沒了,而沒有被淹沒的港口也孤懸海上,根本就沒有使用價值。

當然,顧祝同也不指望佔領紐奧良。

這就是,即便中國空軍的轟炸機沒有炸毀紐奧良的攔海堤壩,美軍也會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