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67頁

原因很簡單,在狹窄的古巴島上,並非投入更多兵力就有更強的戰鬥力。

事實上,因為增加兵力投入必然會增加後勤保障負擔,所以在兵力達到飽和之後,再增加兵力,反而會降低部隊的作戰能力。

用八個陸戰師攻打聖克拉拉,兵力已經足夠多了。

要知道,在正面戰場上,最多能展開四個陸戰師,而且每個師都能保留一支足夠強的預備隊。如果把每個師的兵力全部展開,由別的陸戰師充當預備隊,那麼前線最多隻需要兩個陸戰師。

當時,很多陸戰隊將領都建議,以動用六個陸戰師為益。

也正是如此,在顧祝同投入的八個陸戰師中,有兩個陸戰師專門負責後勤保障,主要就是掩護後勤補給線。

與上次向聖克拉拉進軍不同,此次陸戰隊是從兩個方向上發起進攻的。

這就是,同時從西面與南面向聖克拉拉推進。

也正是如此,才有希望攻佔聖克拉拉。

如果只從南面發起進攻,因為正面戰線過於狹窄,所以不管顧祝同投入多少兵力,能在戰線上展開的都不會超過一個陸戰師,而美軍的堅固防線,以及部署在後方的支援力量,特別是炮兵,足以頂住一個陸戰師的進攻。從兩個方向上發起進攻。正面寬度擴大了一倍,意味著美軍的支援範圍必須擴大一倍,支援部隊也必須增加一倍,而美軍並沒有這麼多的遠端支援力量。

原因很簡單,困擾著中國軍隊的問題,也是美軍的問題。

這就是,古巴島太狹窄了。

如同中國軍隊無法在正面戰場上展開太多兵力一樣,美軍也無法在戰線後方集結太多的預備隊。甚至連部署支援部隊的地方都不夠多。如此一來,美軍只能提詞佈防,而每一道防線獲得的支援力量都不算充足。

相對而言,美軍的處境還要艱難一些。

這就是,聖克拉拉西面,也就是中國軍隊控制的地區是平原,而東面,也就是美軍控制的地方是聖胡安高原。

當時,聖克拉拉往東只有一條鐵路與一條公路。

顯然,這就是美軍的生命線。只要這條鐵路與公路被炸毀。那麼部署在聖克拉拉的美軍就很難獲得作戰物資。

相反,在聖克拉拉西面有兩條鐵路與四條公路。

也就是說。中國軍隊的後勤補給壓力比美軍低得多,能夠把更多的作戰物資送到前線部隊手裡。

七月二十九日,第二陸戰師、第三陸戰師、第四陸戰師與第五陸戰師率先發起進攻。

這四個主力陸戰師從北到南依次排開,每個師的正面進攻寬度不到五十公里,保證有足夠的兵力密度。第二陸戰師主要沿著海岸線向東推進,目標是聖克拉拉北面的幾座小型城鎮與小型港口,並且得控制通往這些城鎮與港口的公路。第三陸戰師也向東推進。只不過攻打目標是聖克拉拉。第四陸戰師同樣直接攻向聖克拉拉,不過是從南往北推進。第五陸戰師在戰場的正南面,負責攻擊聖克拉拉東面與東南面。在聖胡安高原邊緣的城鎮,設法切斷通往聖胡安高原的幾條簡易公路。

面對中國海軍陸戰隊這種不分輕重,全面壓上的打法,美軍唯一的辦法就是死守陣地。

問題是,美軍的方面並非處處都牢不可破。

要知道,既然有易於防守的地段,那就有不易防守的地方。

進攻開始後不到二十四小時,第二陸戰師率先在聖克拉拉北面取得突破,攻佔了大薩瓜東面的埃爾桑託鎮。這只是一座人口不到五千的小城鎮,同時也是聖克拉拉北面最主要的一座漁港。

只是,在接下來的三天裡,第二陸戰師沒能前進一步。

這就是,美軍的預備隊及時趕到,堵住了第二陸戰師的前進道路,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