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87頁

按照他的建議,美國海軍將不再向英國派遣戰艦,特別是主力艦,僅在北大西洋上保留用於反潛護航的中小型艦艇。作為彌補措施,美國將增加部署在英國的航空兵,特別是戰略航空兵,承擔更多的轟炸任務,並且擴大轟炸範圍,力求透過轟炸來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構成的威脅。

要知道,馬歇爾在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美軍還沒有在太平洋戰場上戰敗。

也就是說,如果當時他的建議得到採納,美軍就不會這麼快的輸掉太平洋戰爭,也就有可能迫使中德進行停戰談判。

可惜的是,馬歇爾的這個建議再次被羅斯福否決了。

當然,並不是說羅斯福不知道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性,而是羅斯福不可能拋棄英國,更不能讓英國遭到戰敗的威脅。

別忘了,在一九四二年的時候,英國還絲毫沒有戰敗的跡象。

有趣的是,當時羅斯福還給馬歇爾安排了一個任務,即讓他去策劃反攻歐洲大陸的作戰行動。更有點難以理解的是,馬歇爾確實制訂出了一份反攻計劃,而且非常全面,成為了接下來美軍登陸北非的基礎。

只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馬歇爾並不支援反攻歐洲大陸。

原因很簡單,美軍處於戰略劣勢,在太平洋上被動捱打,而德意志第二帝國已經打敗了西歐的法國,東歐的紅俄也快要戰敗了,美國的首要任務是保住英國,而美國陸軍動員的兵力根本不算多,還要在西南太平洋上保衛澳大利亞。這樣一來,根本沒有足夠的兵力用來反攻歐洲大陸。

在馬歇爾看來,在太平洋戰場上反敗為勝之前,美軍都不可能發起戰略反擊。

也正是如此,馬歇爾才強調了太平洋戰場的重要性,而且一再建議向太平洋增兵,甚至必須為此犧牲英國。

當然,軍事上的正確建議,在政治上不一定行得通。

到一九四五年,隨著英國戰敗,馬歇爾第三次向羅斯福提出戰略建議,而這也是他最後一次向羅斯福提出建議了。

這就是,在還沒有徹底戰敗的情況下,與同盟國集團進行停戰談判。

根據美國的官方資料,當時羅斯福很有可能會採納馬歇爾的建議,可是最終依然把這個建議擱置了起來。

當然,這次不是需要考慮哪個盟國,而是同盟國集團已經公開表示,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不然就將打到美國投降為止。

顯然,在政治上,羅斯福不可能讓美國無條件投降,特別是在美軍還能打的情況下。

只是,羅斯福高估了美軍的戰鬥力。

羅斯福去世之後,杜魯門住進了白宮。

雖然與羅斯福一樣,杜魯門也極為倚重馬歇爾,不但讓馬歇爾繼續擔任總參謀長,還讓他兼任了白宮首席軍事顧問。但是杜魯門也是一名政治家,而且算不上是老練的政治家,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羅斯福,其中就包括聽取建議。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一九四六年與一九四七年,馬歇爾先後兩次向杜魯門提出,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投降的時候,如果不能想辦法在投降談判中爭取到一些利益,那麼美國將失去一切,甚至會在戰敗後遭到肢解。在第二次提出建議的時候,馬歇爾還提到,美國可以放棄所有投降條件,只需要保留一條,即在投降之後,必須保證美國的國土完整,即不得肢解美國。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這不算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白了,如果美國在這個時候提出談判,而且只保留這一個條件,那麼同盟國集團很有可能接受。原因很簡單,在一九四七年的時候,中德都沒有肢解美國的方案,其他成員國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發言權,而中國顯然不會為了肢解美國再犧牲掉上百萬官兵,德意志第二帝國則急於結束戰爭。

可惜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