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13頁

第六百一十六章 和平的基礎

在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時候,中國當局產生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認識。這就是,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局勢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最為有利,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軍事政治同盟與無償軍事援助遠遠不夠,即便因此大幅度壓縮了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使對手遭到嚴重削弱,也無法創造最有利的發展環境。

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關鍵在發展,而不是壓制。

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生在日本與英國的事情就正好說明瞭這一點。

戰前,日本一直將中國當成頭號競爭對手,甚至不惜放棄稱霸世界的野心,開始積極與美國合作,意圖徹底擊敗中國。發生在一九三三年的中日韓戰,更加增強了日本民眾的仇華心理。在軍國主義的教唆下,到大戰爆發的時候,日本民眾已經極端仇華,把中國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當時,在日本國內,仇華與排華反映在各個層面上,即便是國民基礎教育也不外如是。這種情緒,在大戰中體現得非常極端。日本戰敗之後,特別是在中國開始幫助日本進行戰爭重建的時候,遭受矇蔽的日本民眾逐漸認識到,中國不但不是仇敵,還是拯救他們於水火之中的恩人。結合一些其他政策,到大戰結束的時候,日本已經是中國眾多鄰國之中,最安分守己的國家之一。在大戰之後,日本更是成為了中國在西太平洋上最重要的盟國,而且是中國本土防線的組成部分。

英國與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因為英國從來沒有把中國當成仇敵,但是正是中國給予的無償援助,讓數千萬英國人認識了中國,也讓數千萬英國人開始信任中國,把中國當成最值得信賴的盟友。結果就是。英國在戰後堅持奉行親華政策,成為了中國在北大西洋上最堅固的橋頭堡。雖然英國的親化政策有利己因素在裡面,即只有與中國結盟,才能夠跟德意志第人帝國抗衡,也才能夠保住英國的強國地位,使英國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成為歐洲與北大西洋地區不可忽視的力量。但是在絕大部署英國民眾心裡,中國依然是友好國家。是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的朋友。

這個認識,推動中國當局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出臺了一項極為宏偉的計劃。

這就是,在大戰結束之後,立即著手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國家恢復經濟建設,讓發展成為世界的主旋律。

第一個提出這種想法的是馮承乾,而將其變成事實的是顧祝同。

早在一九四五年。馮承乾就在高層會議上提出,應該在戰後以發展為主,並且透過援助幫助所有國家走出困境。

只是,馮承乾的目光太長遠了一些。

要知道,一九四五年的時候,誰都不知道大戰會以什麼方式結束,更沒有人知道大戰會在什麼時候結束,中國軍隊還沒有攻上美國本土呢,因此在這個時候談論戰後的事情,還是無差別的對外援助。顯然太早了一點。

只是,馮承乾的主張並沒有因此而被埋沒掉。

隨後,中國軍隊在戰場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勝利,英國投降,中國軍隊攻上美國本土,都預示著戰爭將以對中國極為有利的形式結束,而幫助日本與英國進行重建,也讓中國認識到了發展的重要性。

到一九四七年底。中國當局在戰後的對外援助問題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分歧了。

當然,這並不表示沒有分歧。

最大的分歧就是。要不要援助像德意志第二帝國這種,在戰後的世界格局中註定要成為中國對手的國家。

當時。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高層的分歧非常大。

顯然,大部分人都認為沒有必要援助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這等於幫助敵人,即便是一向較為開明的劉伯恩也認為,如果透過經濟援助讓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展強大,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