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28頁

正是如此,氫彈被稱為末日武器。

當然,聚變裝置爆炸試驗離真正的實戰型氫彈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直到一九五九年底,也就是在兩年多之後,中國軍方的科技人員才解決了氫彈的小型化問題,製造出了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氫彈。只是這枚炸彈依然重達數噸,只有重型轟炸機能夠運載。

氫彈的出現,第一次讓核威脅變成了現實。

要知道,只需要一枚百萬噸級的氫彈,就能夠徹底摧毀一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即便像北京這樣的超級大都市,也只需要三到四枚。

顯然,氫彈讓戰爭變得更具毀滅性。

第六百二十五章 前進方向

對中國海軍而言,在核時代初期,最主要的問題不是獲取核武器,而是獲得運載與投擲核武器的工具,特別是後者。

要知道,在核武器誕生之後的五年裡,能夠投擲核武器的只有重型轟炸機。

這一局面,直接導致空軍成為了唯一的戰略軍種,即只有空軍擁有對敵國進行核打擊的能力。

顯然,這種局面對中國海軍極為不利。

一九五一年初,軍事改革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即陸海空三軍司令部撤消,正式組建總參謀部與參謀長會議。

這一年,馮承乾正式退役,由顧祝同出任中國海軍參謀長,以及首任參謀長會議主席。

按理說,在軍事改革之後,軍人的影響力將大幅度降低。只是,受各種因素影響,軍人依然擁有很強的影響力。

白了,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是如此,參謀長會議主席擁有很大的權力。在顧祝同等二戰中的元勛退役前,參謀長會議不但是總參謀部的實權機構,還是國防部中最有權力的機構,而參謀長會議主席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國防部長。別的不說,在這三十年裡,參謀長會議主席能直接決定軍隊裝備的研製工程,只需要在形式上向國防部長匯報,而國防部長唯一的權力,只是在經費審核的時候向參謀長會議主席施加壓力,控制裝備研製的總開支。至於用在裝備研製上的預算是怎麼花掉的。則只有參謀長會議主席清楚。

做為首任參謀長會議主席,顧祝同在其兩年任期期間擁有很大權力。

當然,顧祝同知道,這是馮承乾替他爭取、或者說是替海軍爭取到的結果。

要知道,在馮承乾退役之前,吳鐵生與劉亞光都已退役,因此在軍事改革最後階段。幾乎是馮承乾說了算。馮承乾退役的時候,已經快八十五歲了。雖然大元帥的服役期限並沒有受到限制,也就是終生制。但是吳鐵生與劉亞光退役的時候都不到七十歲,比馮承乾年輕得多。按理說,馮承乾應該是第一個退役的大元帥。而他沒有第一個退役,就是要為海軍發展做最後的貢獻。

可以說,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三年的這兩年,是最為重要的兩年。

在這兩年裡,顧祝同親手訂下了海軍的發展戰略,並且親自參與與批准了多種重大裝備專案的研製工程。

比如,中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第一種大型航母就是由顧祝同親自批准的。

只是,相比與常規裝備,顧祝同在海軍核准備上所做出的貢獻、以及所產生的影響都要巨大得多。

在當上海軍參謀長之前,顧祝同就批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科研專案。

這就是。艦用型核反應堆,以及與之配套的動力系統。

在擔任了海軍參謀長之後,顧祝同加大了在核動力專案上的科研投入,並且把核動力訂為海軍大型戰艦的主要動力。

正是如此,中國海軍才能在數年之後開工建造第一艘核潛艇。

有趣的是。在研製核動力系統初期,中國海軍並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