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6頁

顯然,如果美國進入衰退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國的幾家大銀行。

正是如此,美國銀行集團率先在股市上做文章,透過抬高美國企業股票價格,開始拋售企業股票,以此減少損失。

既然是炒作,就有暴跌的那一天。

當然,得等到美國銀行把手裡的企業股票處理得差不多的時候。

這一天,就是一九二九年二月豐九日。

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票市制就縮水百分之四十。

接下來的一週之內,美國股卒與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股市財富蒸發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為美國銀行已經脫身,所以並沒有積極救市。

等到美國幾大銀行意識到,金融危機即將演變成經濟危機,而銀行業不可能置身事外的時候,已經太晚了。

不到一個月,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就

o及到了全世界。

可以說,沒有一個工業國能夠避開這場危機,區別只是,誰受的傷害大一些、誰受的傷害小一些。

所幸的是,馮承乾對此早有預料。

一九一八年,馮承乾回到中國的時候,就明確提出,短期內國家經濟必須在政府的主導與控制之下。

當時,馮承乾給出的理由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工業化。

顯然,馮承乾沒有提到一條更重要的理由,即只有政府調控,才能使中國避開即將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或者說,只有在政府的強力控制之下,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才最小。

一九二九年,馮承乾的預測變成了現實。

問題是,中國沒能成為這場災難中的幸運兒。

在經濟危機面前,馮承乾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向美國學習、二是向日本學習。前者是透過國家進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來消耗掉工業產品,讓工廠能夠拿到訂單,而在金融上則是讓貨幣迅速貶值,實現財富的重新分配。後者則是透過大規模軍備建設,達到消耗工業產能的目的。

以中國的處境來看,選擇日本這條道路更加現實。

原因很簡單,日本擴充軍備,首先威脅到的就是中國,因此中國必須同步擴充軍備,以應對近在咫尺的威脅。

只是,馮承乾知道,這條路走不通。

軍隊存在的價值是在戰爭中擊敗敵人,要是軍隊強大到控制了整個國家,那麼就會為了實現存在的價值而發動戰爭。

雖然馮承乾知道,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在所難免,但是他更加清楚,中國不但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更需要一個強大的基礎。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人,那麼軍隊就只是這個人的拳腳,如果沒有健強的身軀,拳腳再大也施展不開,

更不可能在與敵人的搏鬥中取勝。

顯然,中國更加欠缺的是一副強健的體魄。

正是如此,在一九二七年,經濟危機露出徵兆後,馮承乾就選擇了美國道路,在加強國家調控的同時,把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到一九二九年,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中國的基礎建設已經全面鋪開。

不可否認,全球性經濟危機,對中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別的不說,僅在一九二九年,絕大部分以出口為主的中國企業就面臨生死考驗,大部分中小型出口企業都沒能熬到一九三零年。

只是,大規模基礎建設,為中國贏得了時間。

比如,在基礎建設支援下,中國的重工業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鋼鐵廠、製造廠等企業依然能夠拿到來自政府的訂單,即便利潤率大幅度降低,可是這些企業至少能夠勉強維持下去。

當然,基礎建設也有輕重之分。

按照馮承乾提出的規劃&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