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1頁

只是美國把重點放在快速戰列艦上,而沒有急於建造大型巡洋艦,也與其軍事需求有直接關係。

美國在後條約時期建造的主力艦,都有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即續航力驚人。

&ldo;北卡羅來納&rdo;級在十五節航速時的續航力為一萬七千五百海里&ldo;南達科他&rdo;級為一萬五千海里,而設計中的&ldo;依阿華&rdo;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兩萬海里差不多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了。

美國海軍主力艦需要如此大的續航力,與其地理位置有極大的關係。

到一九三八年,美英同盟與美日同盟已見雛形,美國儼然成為了西方傳統列強集團中的老大是歐洲導亞洲盟友的大後方。在軍事上,給美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

對美國海軍來說,其首要任務不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或者是中國海軍決戰。

別忘了,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各有英國與日本在前面衝鋒陷陣呢。

美國海軍的主要使命,實際上馳援這兩個國家。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戰爭爆發,英國與日本肯定會首當其衝,美國海軍不會在第一時間參戰,但是需要儘快為盟友提供支援,也就需要儘快趕到戰爭。如此一來,美國海軍自然需要速度快、續航力大的主力艦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美國海軍重視快速戰列艦的主要原因。

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制訂了一份戰術計劃書,其中明確提到,大西洋艦隊必須具備在一週之內橫跨北大西洋、太平洋艦隊得在半個月內到達東京。從諾福克海軍基地到樸茨茅斯的航線大概為六千五百海里,而從舊金山到東京的航線大概為一萬海里。如此一來,就要求美國海軍的戰艦得擁有二十四節以上的航速。

更重要的是,在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美國並沒有太多的基地,也就不大可能讓戰艦在航行途中頻繁補充燃油,因此需要戰艦具有足夠大的續航力。

這份戰術計劃…書,還對美國海軍的基地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一直把德意志第二帝國視為最大威脅,而且英國皇家海軍沒有恢復元氣,加上中日戰爭對日本外交政策的影響,所以美國海軍一直側重於大西洋。在一九三八年,美國海軍百分之六十的戰艦、以及百分之六十五的主力艦,都部署在大西洋。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在更加廣袤的太平洋上,美國海軍沒有足夠多的戰艦,而日本海軍後繼乏力,中國海軍卻後勢強勁。

要用有限的戰艦發揮出足夠大的戰鬥力,就得建立更多的海軍基地。

原有的基地體系,顯然無法滿足新時代的戰略需求。

別的不說,不管美國艦隊從舊金山、還是靠近墨西哥的聖迭戈出發,前往日本與菲律賓都過於遙遠,中途沒有一座基礎設施完善的海軍基地。如此一來,等到美國艦隊跨越了太平洋,到達戰區的時候,恐怕也沒有多少戰鬥力了。別忘了,日俄戰爭期間,俄國的第二太平洋艦隊就是這麼覆滅的。

一九三九年,美國國會正式透過立法,把原本屬於自治領的夏威夷群島升級為美國的第四十九個州(阿拉斯加在二戰後才升級為州)。隨後,美國海軍就宣佈將把珍珠港建設成為太平洋艦隊的母港。

隨後幾年,藉助大搞基礎建設的浪潮,珍珠港的基礎設施迅速完善,

到大戰爆發前,已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母港。

美固太平洋艦隊轉移到珍珠港,等於把前往西太平洋的航程縮短了數千海里。

當然,從珍珠港到東京、與到馬尼拉的距離,都超過了從諾福克到樸茨茅斯的距離,美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