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3頁

這九是三艘&ldo;黎寒留&rdo;級戰列艦。

毫無疑問&ldo;黎塞留&rdo;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

受設計能力、以及法國海軍的戰術思想影響&ldo;黎塞留&rdo;級基本上就是&ldo;敦刻爾克&rdo;級的放大版,比如兩座四聯裝主炮炮塔都置於艦橋前方,三座三聯裝副炮炮塔位於後方,艦橋與煙囪等上層建築集中佈置在艦體中央稍微靠後一點的位置上。在主炮口徑上,法國海軍沒有追隨潮流,而是直接盯住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在得知&ldo;俾斯麥&rdo;級戰列艦依然配備的是三百八十毫米口徑主炮後,法國海軍就為&ldo;黎塞留&rdo;級選擇了相同口徑的主炮,而且在數量上也與&ldo;俾斯麥&rdo;級一樣。

當然&ldo;黎塞留&rdo;級也有著極為鮮明的特點。

嚴格說來,法國海軍也是&ldo;兩洋海軍&rdo;即其大西洋艦隊與地中海艦隊被隔開,得考慮在兩個方向上作戰。與美國海軍不同的是,地中海不是大洋,只是夾在亞歐非大陸之間的陸間海。如此一來,法國海軍對戰艦的續航力就沒有太大的要求,只對戰艦的航速,即在兩個戰場上轉移的速度有較高的要求。

受此影響&ldo;黎塞留&rdo;級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快速戰列艦,其最高航速接近三十節。

問題是&ldo;黎塞留&rdo;級對法國的工業實力與造船能力來說,確實太高了一點。

&ldo;黎塞留&rdo;號在一九年就開工建造,直到一九三九年才下水,到一九四零年才完成舾裝。&ldo;讓一巴爾&rdo;號在一九三六年開工,在一九四零年下水,到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時候都沒建成。&ldo;克萊門g稜&rdo;號受經費不足影響,一直拖到一九三九年才開工,結果還沒離開船臺就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後來,這艘戰艦由德意志第二帝國建成,成為了帝國海軍手中的利器。

顯然,法國海軍的野心大於實際能力。

大概是對法國的情況瞭如指掌,所以法國海軍的擴充行動,並沒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造成太大影響。

有趣的是,真正受到影響的是義大利海軍。

做為戰勝國,義大利卻沒有在戰後成為世界大國。一是義大利參戰的似乎件太晚了,二是在參戰之前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討價還價的次數太多,三是義大利本身的工業實力就遠不如其他歐洲強國。

戰後,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義大利的關係一度疏遠。

在一九二九年之前,義大利甚至較為傾白英美集團。

只是,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危機,改變了義大利的政治立場。

在歐陸強國中,義大利與美國的經濟往來最為密切,甚至不亞於英國,因此義大利在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一九二九年底,獨裁者墨索里尼上臺,義大利的政治秩序被徹底顛覆了。

次年,墨索里尼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發動了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

這個時候,大概是對義大利的獨裁政治極為反感,英美不但沒有在國聯支援義大利,反而帶頭開始對義大利進行經濟制裁。比如,美國在意軍入侵衣索比亞之後,就宣佈不再向義大利出口石油。

受到英美製裁,墨索里尼別無選擇,只能向德意志第二帝國求援。

有趣的是,德皇對義大利也不是很感興趣。只是,德皇沒有讓帝國制裁義大利,但是也沒有明著幫助義大利,只是準許義大利從德意志第二帝國企業控制的羅馬尼亞等地進口急需的石油。

僅次一舉,義大利就再次成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ldo;忠實盟友&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