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6頁

結果就是,從一九年開始,德意志第二帝國主動向中國靠攏。

別的不說,僅在一九年,德意志第二帝國就無償、或者以極低的價格,向中國轉讓了上百種武器裝備的生產專利,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企業也在該年投資十多億帝國馬克,擴大在華工廠的生產力。到了一九三六年,隨著中德簽署&ldo;人員互助與勞動培訓協議&rdo;德意志第二帝國甚至開始為中國培養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方面的人才。在接下來三年內,就近二十萬中國工程師與高階技工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了半年到兩年不等的培訓,在回國後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

對於正處於現代化程序中的中國來說,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幫助就是如虎添翼。

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特別是在技術上的幫助,中國根本不可能在二戰中笑到最後。

比如,當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提供了凵u型坦克的整套設計圖紙,並且以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中國獲得了萬噸級水壓機(製造裝甲鋼板的必須裝置),還援助中國建立生產高壓坦克炮、車輛發動機的工廠。又比如,如果沒有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三八年提供的臥1ope戰鬥機的全套圖紙,以及援助建立的戰鬥機與發動機工廠,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稱霸東方戰場的&ldo;隼&rdo;式戰鬥機。

當然,人員培訓更加重要。

大戰期間,中國最重要的工業技術人員,半數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而軍事工程師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國接受過培訓,並且由此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軍事技術。

事實上,來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援助,連馮承乾都沒預料到。

當時,這就像是一塊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把所有人都砸暈了。

還好,馮承乾沒有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海軍能在一九年之後進入快速發展期,中國的幾大造船廠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後建造大型戰艦。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年之後提供的無償援助。而宋靖國的德意志第二帝國之行能夠取得那麼巨大的收穫,也與德意志第二帝國轉變觀點,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有關。

說得簡單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ldo;附庸國&rdo;說得難聽一些,在德國上層眼裡,中國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一部分,也就理應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利益服務。這一點,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出面幹預中日停戰談判的時候體現得極為明確。可是在此之後,德皇的觀點發生了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對中國的需求遠遠超過了中國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需求。在一九年的時候,德意志第二帝國上下都有一種認識,即沒有中國在遠東牽制紅俄,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將再次兩線作戰,而且這次會從一開始就與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交戰,而帝國根本不可能在這樣的局面下取勝,也就必須指望中國能在未來的全面戰爭中,起到關鍵作用,至少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德意志第二帝國消除來自紅俄的威脅。也就是說,到一九年,再也沒人把中國當成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附庸國,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

這種身份上的轉變,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

雖然在一九年之前,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已經走過了兩個五年計劃,並且開始了第三個五年計劃,主要的工業專案都已完成,工業生產規模超過了義大利與法國,成為全球第四工業國,僅次與美國、德意志第二帝國與英國(當時還沒有紅俄的工業統計資料),但是中國的根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體現在工業技術上,即中國的工業力量都是建立在技術引進之上的,並沒有自己的工業技術科研實力。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九年之前,中國生產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