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4頁

關於馮承乾在一九三九年底訪問德意志第二帝國,在戰後有很多傳聞。比如有的人認為馮承乾的訪德行動,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直接促成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四零年首先點燃了歐洲戰火。還有人認為,馮承乾在訪德期間,替德意志第二帝國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率先攻打法國、再進攻俄國的戰略規劃的總設計師,決定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整體戰爭方案。

當然,這些傳聞,大多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所做出的推論。

眾所周知,早在馮承乾訪德之前,甚至在威廉二世訪華之前,德軍總參謀部就按照魯登道夫的授意,制訂了一套完整的戰爭計劃,其中就明確提到,德軍將首先攻打法國,爭取在數個月內擊敗法國,然後揮師進軍紅俄。顯然,德軍的戰爭計劃與馮承乾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可以說與馮承乾無關。

嚴格說來,德軍的戰爭計劃,實際上就是&ldo;施利芬計劃&rdo;的翻版。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的進攻打得並不順利,特別是在西線,並沒能按計劃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但是錯不在&ldo;施利芬計劃&rdo;,而是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如果不是他大範圍修改&ldo;施利芬計劃&rdo;,德軍即便沒能在六個月內擊敗法國,也未必會在西線與英法聯軍苦戰三年。

可以說,&ldo;施利芬計劃&rdo;依然是可靠的戰略進攻方案。

只是,與二十多年前不同,在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德軍對&ldo;施利芬計劃&rdo;做了更大範圍的修改。

所幸的是,主導者是魯登道夫,而且在他手下,有一大幫才幹出眾的將領。

可以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軍的作戰計劃就非常成熟了。

至於說馮承乾訪德促使德意志第二帝國發動了戰爭,更是無稽之談。要知道,馮承乾訪德之前,威廉二世就在訪華的時候明確提到,戰爭將在一九四零年或者一九四一年爆發,提出讓中國協助德意志第二帝國。也就是說,在馮承乾訪德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國就已經在戰爭問題上做出了決定。

事實上,當時最不希望戰爭爆發的就是馮承乾。

別忘了,中國還不夠強大,甚至沒有足夠的把握迅速擊敗日本,而且中國海軍的建設工作也沒有完成。到一九三九年底,中國海軍只有三艘&ldo;秦始皇&rdo;級艦隊航母,日本已經擁有兩艘新建的&ldo;蒼龍&rdo;級在內的四艘艦隊航母,美國則擁有五艘艦隊航母,中國海軍的劣勢極為明顯。

如果可以,馮承乾更希望在一九四二年、最好是一九四三年開打。

原因很簡單,到一九四一年,中國海軍將獲得第二批三艘&ldo;秦始皇&rdo;級艦隊航母,&ldo;南京&rdo;級防空巡洋艦也將大批次服役,規劃中的遠洋潛艇將達到五十四艘,其他各型戰艦也會陸續服役。

也就是說,要到一九四二年,中國才有望在海軍實力上追上日本。到時候,日本也將建成兩艘&ldo;瑞鶴&rdo;級,使艦隊航母總量達到八艘,而美國的&ldo;埃塞克斯&rdo;級艦隊航母要到一九四三年才能服役。

對中國海軍來說,一九四二年下半年、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是最佳開戰時機。

馮承乾訪德,主要就是與德軍進行戰前協調。

說白了,馮承乾是在盡最大努力捍衛中國的國家利益,並非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服務。

一九四零年二月初,馮承乾結束了對德訪問,率團回到國內。

這個時候,歐洲大陸上已經戰雲密佈。

按照德皇的要求,魯登道夫已經把德軍總兵力擴充到了一百五十萬,而且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