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3頁

事實上,這就是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不可否認,在推翻清朝的革命中、以及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浪潮中,湧現出了一大批有志之士,而且這些人都知道民主的重要性,更加清楚中國必須向西方國家學習,才能擺脫積貧積弱的帽子。

問題是,這些人有多少?

即便把在校學生算上,願意搞民主、而且表現積極的中國人,所佔比例也不會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

這就意味著,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國人,也許壓根就不知道&ldo;民主&rdo;是個什麼東西。

顯然,僅僅是教育,根本無法改變這個列,實。

推廣民主觀念,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時間,二是經濟。

事實上,西方施行民主政治的國家,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拿英國來說,在工業化時代之前,依然是王國,國王就是法律、國王就是一切。大革命之後,斯圖亞特王朝在英國復闢,也正是因為不具備實施民主政治的基礎。即便到大戰結束之後,在英國擁有選舉權的公民也僅佔總人口的一成左右。按照英國的法律,只有資產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年男性公民,才擁有選舉資格。也就是說,英國推行的民主政治,實際上並非完全的民主政治,而是有產者的民主政治。

這種顯現,不但在英國有,在法國、義大利、德意志第二帝國,乃至以民主國家誕生的美國也同樣存在。比如,在美國就只有白人成年男性擁有選舉權,有色人種根本沒有參與選舉的資格。

更重要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民主政治,實際上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而逐漸確立下來的。原因很簡單,在工業化的程序中,分散在農村的勞動力被吸引到城市,由自主的農民轉化為工人,並且由此接受教育、接受新的思想觀念,也更加便於國家進行更有效的管理。

也就是說,只有當城市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有可能推行民主政治。

顯然,中國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

要知道,中國的城市人口還不到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問題是,如果不定下民主政治基調,那麼中國今後不是走向獨裁,就是走向帝制,最終將再次引發動亂。

正是如此,一九一九年底,馮承乾正式提出,應該儘快把民主體制確定下來。

對此,吳鐵生沒有表示反對,只是認為中國應該向德意志第二帝國學習,即確立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威。

當然,不一定是帝王。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馮承乾有不同的看法,因為他覺得應該學習的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而是太平洋對岸的美國。

馮承乾在說服吳鐵生的時候,只提到了一個重點,即中國的國情與美國較為相似。

最相似的,就是中國與美國的國土面積都非常大,而且人口比美國多得多,中央政府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強地方政府的功能。如此一來,就得在政治體制上學習美國的集權與分權體系。

當然,前提條件是,中央政府必須在軍事、外交等領域掌握絕對權威。

說得簡單一些,地方政府擁有的,僅僅是處理內部事務、比如經濟發展的權力,而且必須錄奪地方政府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事實上,吳鐵生反對加強地方政府,就是擔心地方政府的權力過大,威脅到中央政府。

在馮承乾提出,軍隊必須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只能組建治安部隊、也就是辜察部隊之後,吳鐵生才做出讓步。

兩人達成一致後,政治體制的問題也就確定了下來。

只是,馮承乾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搞選舉,也不是籌建國民議會,而是著手製訂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準確的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