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7頁

當時,中國把j-78出售給伊朗,與伊朗受到的威脅有很大關係。

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一九七八年,批准了向土耳其出口一百二十架-440型戰鬥機的合同。當年年底,土耳其正式宣佈退出以中國為核心的同盟集團,並且宣稱將奉行不結盟政策。

顯然,土耳其的立場,對伊朗構成了嚴重威脅。

根據當時掌握的情報,-440的效能超過了j-66戰鬥機,因此伊朗空軍急需一種效能更加先進的戰鬥機對抗來自土耳其的威脅。

在j-80定型之前,中國能夠拿得出手的就只有j-78了。

雖然從時間上看,伊朗完全可以等上幾年,等到j-80定型之後,才購買這種按照空軍的作戰需求打造的重型制空戰鬥機,而且土耳其採購的-440也無法立即形成戰鬥力,所以伊朗沒有必要急著購買j-78。但是巴列維在一九八零年訪問中國,親自向中國當局提出採購j-78,並且表示願意用現金付款,而中國海軍也急需透過對外銷售來分擔j-78的巨額研製經費。

結果就是,中國當局在這筆軍火貿易上做出了讓步。

由此可見,在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中國幾乎是無所保留的在支援巴列維政權。

可惜的是,中國出售給伊朗的先進武器裝備,在伊斯蘭革命之後都成為了伊朗宗教政權用來對抗中國的法寶。

對中國來說,保住巴列維政權是當務之急。

問題是,伊斯蘭革命爆發的時候,中國的注意力放在巴爾幹半島上,而且由軍事情報局負責在巴爾幹地區的秘密行動。

也就是說,當時根本就沒有人意識到伊朗即將爆發伊斯蘭革命。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日,巴列維逃離德黑蘭,乘坐專機飛往新德里,並且在次日轉程前往北京。

此時,中國軍方甚至沒有一份與幹預伊朗有關的軍事行動方案。

四月十四日,霍梅尼在德黑蘭宣佈成立&ldo;伊朗伊斯蘭共和國&rdo;,巴列維王朝在伊朗的統治宣告結束。

雖然中國軍隊已經展開緊急行動,開始向海灣地區增兵,但是部署在伊朗周邊的軍事力量依然極為有限。

顯然,透過軍事幹預來改變現狀已經不大現實了。

四月十八日,中國總統郭明善正式宣佈從伊朗撤軍,並且命令駐伊軍隊必須在四十八小時之內撤離伊朗。

中國主動從伊朗撤軍,等於承認放棄對伊朗進行軍事幹預。

四月二十日傍晚,最後一支中國軍隊離開了伊朗。在兩天的撤離行動中,中國軍方動用上千架運輸機,飛行了數千架次,撤走了大約六萬名官兵與數十萬噸物資,而沒有能夠撤走的物資與裝備,全部就地銷毀。

此外,中國軍隊還接走了數萬名申請政治避難的伊朗人。

只是,伊斯蘭革命造成的影響並沒就此結束。

第二百一十八章 劍拔弩張

與撤軍同時進行的是撤僑行動,只是沒有這麼迅速。

前面已經提到,在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是中國最重要的盟國之一,而且有大批中國企業在伊朗投資建廠,因此有大量中國人在伊朗工作或者旅行。因為伊斯蘭革命來得過於突然,所以在中國當局決定從伊朗撤軍的時候,依然有數萬名中國公民滯留在伊朗,需要緊急撤離。

為此,中國就需要爭取到足夠的撤僑時間。

四月二十一日,在完成撤軍之後,中國透過瑞士與瑞典等中立國,開始與伊朗伊斯蘭政權接觸,提出伊朗當局應該為中國撤離僑民提供必要的合作,而中國也將保證在撤僑行動期間尊重伊朗的主權。

雖然伊斯蘭政權較為極端,而且奉行反華政策,但是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