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0頁

只是,石油危機已經過去,阿拉伯國家也因為埃以締結和約而土崩瓦解。

到一九八二年,海灣地區的主要產油國均於中國恢復了石油貿易,而且均在新的金融貨幣體系下,承認了華元的霸主地位。

也就是說,伊朗的石油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佔的比重並不明顯。

白了,即便沒有來自伊朗的石油,中國依然可以從沙特、科威特、卡特爾與阿聯購買到足夠多的石油。

事實上,中國自身就是全球第二大石油生產國。

受石油危機影響,中國在七零年代後幾年,加大了國內油田的開採力度,還擴大了勘探範圍。

當時,中國已經在東海與南海發現了好幾座儲量驚人的海上油田,而且中國的石油企業已經開始向遠海進軍。

到一九八二年,中國的石油產量僅次於沙特,為全球第二大產油國。

為了獲得了穩固的能源供應,中國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明確規定石油的國產率不得低於百分之五十五。

也就是說,中國消費的石油,有半數以上由國內油田供應,進口所佔比重不到一半。

此外,在石油危機期間,中國還擴大了石油的戰略儲備量,儲備能力由滿足國內半年消費需求提高到了一年。到八零年代末,還提高到了一年半,並且在二十世紀末的時候提高到了兩年。

當然,擴大戰略儲備,主要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穩定市場。

得簡單一些,如果再次爆發石油危機,中國就能夠用儲備的石油來平定油價,從而降低由油價波動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讓中國擁有控制油價的能力,即削弱產油國集團對油價的影響力。

此外,在經歷了石油危機之後,中國也在積極改善能源結構。

這就是,大力發展以核能為代表的新興能源。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核電站最多的國家,可核能在全國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還不到百分之五。石油危機爆發之後,中國當局出臺了大量鼓勵發展新興能源的政策,也加大了在新型能源技術領域的國家投資。到一九八二年,中國建成與在建的核電站比一九七五年增加了近三倍。按照中國政府制訂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規劃,預計到二十世紀末,核能在國家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此外,新興能源佔的比重將達到百分之四十。這就意味著,如果以一九八二年的能源消費總量為準,等於可以減少一億噸的原油進口量。

這些錯誤,無一例外的都削弱了產油國,特別是某個主要產油國發生變動對國際油價與能源市場產生的影響,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的能源安全,讓中國不會再像石油危機那樣被能源綁架。

更重要的是,這些政策讓除了中國之外的任何一個國家在能源領域都不具備決定性的影響力。

白了,在中國建立起了健全的能源生產、供應與保障機制之後,只有中國能夠決定能源的價格,而其他任何國家,哪怕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也無法左右能源價格,也就無法控制世界的經濟命脈。

顯然,伊朗的石油並不足以讓中國發動戰爭。

至於天然氣等其他資源,就更加沒有催生戰爭的重要性了。

要知道,要到八零年代末,在lng等船舶得到廣泛應用之後,天然氣才成為重要的貿易能源,而在此之前,天然氣根本就不具備進行大宗貿易的能力,因此在國際能源貿易中佔的比重非常低。

像鐵礦、銅礦等資源,更不可能讓中國產生興趣。

由此可見,中國沒有對伊朗發動戰爭,關鍵就是中國不可能從這場很有可能付出慘重代價的戰爭中獲得足夠彌補損失的好處。相反,即便中國沒有發動戰爭,伊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