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3頁

問題是。中德的冷戰局面並沒有因為核武器不再增加而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中德間的軍備競賽並沒結束。

正是如此,顧祝同才開始在常規武器上做文章,即把軍備競賽由核武器轉移到常規武器領域。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決策。

雖然中德間的冷戰關係,使得大戰後的每一次區域性戰爭都有演變成中德全面戰爭、也就是世界大戰的風險,某些時候一些熱點問題都有可能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比如在在一九七三年,菲律賓爆發所謂的民主革命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立即宣佈承認菲律賓非法政權並且與之建立外交關係,隨後在一九七五年秘密向菲律賓部署配備核彈頭的中程彈道飛彈。導致中國在當年年底出動海軍全面封鎖菲律賓,並且攔截向菲律賓運送飛彈的德國船隻。由此引發了菲律賓飛彈危機。在這場危機最為緊張的時刻,中德領導人都進入了戰略避難所,而且隨時準備向對方發起毀滅性打擊。但是這些危機全都獲得了化解,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在三十多年間沒有發生一次直接衝突。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場區域性戰爭中,只要某個超級大國直接介入,另外一個超級大國就會竭力避免直接介入,最多隻是以援助方式為對手製造麻煩。

顯然,這說明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這就是,即便在核武器的毀滅陰影之下,常規武器依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工具。

此外,從政治上講,任何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敗,都對中德的國際威望產生了影響,也就對冷戰局勢產生了影響。

顯然,中國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都不可能在區域性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因為這會產生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會直接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此一來,決定區域性戰爭勝負的,依然是常規武器。

也就是說,中德在常規武器領域的競爭,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得簡單一些,加入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常規武器更加先進,那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盟國就更有可能在區域性戰爭中取勝,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影響力與勢力範圍,也將隨著這些勝利也得到擴張。相反,如果中國的常規武器更加先進,那麼中國也能夠透過一場場代言人戰爭來壓縮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勢力範圍。

當然,中德間的常規軍備競賽早就開始了。

拿空軍來說,在大戰結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憑藉在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上的先發優勢在一九五二年率先進入了噴氣式戰鬥機時代,而中國則依靠強大的國力、以及從戰敗國、特別是英國獲得的技術,僅僅在一年之後進入了噴氣式戰鬥機時代,隨後兩國的戰鬥機在效能上你追我趕,均衡局面維持了三十年。

在陸軍這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優勢極為明顯。主要就是,中國在戰後並不是很重視陸軍的現代化建設。雖然中國是一個傳統的陸上強國,但是在大戰期間,中國不但擊敗了所有陸上鄰國,還消除了來自陸地方向上的威脅,在本土外圍建立縱深在一千公里到三千公里之間的戰略防禦空間。也就是說,在戰後,離中國本土最近的陸上威脅都在一千公里之外,中國自然沒有理由擔心來自陸地上的敵人。可以說,直到冷戰的最後十年,中國陸軍才獲得了比德軍更好的主戰裝備,而在此之前,德軍在坦克、裝甲車與火炮等方面,都要比中國陸軍好得多。

當然,中國的強項是海軍。如果說中德兩國在陸軍上的差距只是幾年的話,那麼中德在海軍上的差距就足足有半個世紀。說得簡單一些,直到冷戰結束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規模與戰鬥力都沒有達到中國在冷戰爆發時的水準,也就更加無法與中國在冷戰後期的海軍實力相比了。

由此可見,在顧祝同之前,中德常規軍備競賽是有側重性的。

得簡單一些,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