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5頁

白了,j-80的初期型號,實際上都是效能簡化版。

到j-80c的時候,其制空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強,而且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看成是針對制空作戰的效能強化版。

真正把j-80推上巔峰的是j-80g,即j-80的多用途型。

這種以對地攻擊為主的重型戰鬥機不但針對低空飛行加強了機體結構,安裝了對地攻擊所必須的火控系統,並且選擇了縱列雙座佈局,還把載彈能力提高到了十一噸,並且透過增加保型油箱,在不影響彈藥掛載能力的情況下,把燃油總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使其能在不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達到一千二百公里的最大作戰半徑,而掛上三具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則增加到了一千五百公里以上。

可見,j-80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於優秀的基礎設計,而這又來自中國在七零年代所完成的基礎技術積累。

同樣的,與j-80同時代的戰鬥機,不管是做為空軍低端戰鬥機的j-84,還是海軍高低搭配的j-78與j-88,在當時都是極為優秀的戰鬥機,而其成功的基礎都與中國厚積薄發的航空技術有關。

這一切,又與中國搞的幾個大型政府專案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在載人登月工程、以及類似政府工程上的投入,顯然並不是在白白使用納稅人的錢。

顯然,對德意志第二帝國來說,中國在第四代戰鬥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著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迎頭追上。否則的話,中國在航空領域取得的優勢就足夠瓦解德軍的制空權了。

根據後來披露的資料,在隨後的十年裡,德意志第二帝國用在兩種第四代戰鬥機上的研製經費高達三百二十億帝國馬克。雖然從總量上看,德軍的投入不算多,j-80的研製費用就高達二百四十億華元,相當於四百億帝國馬克,但是相對於德軍的軍費,這筆花費就算得上龐大了。要知道,中國研製四鍾第四代戰鬥機的費用還不到研製期間總軍費的百分之一,而德軍研製兩種第四代戰鬥機的費用就佔到了十年軍費開支的百分之二點二,形成的負擔幾乎是中國的三倍。

事實上,常規軍備競賽正是透過聚少成多形成規模效應,最終對國民經濟產生影響。

當然,對中國空軍而言,戰術航空兵永遠不是重點。

在大戰期間,中國空軍就確立了以戰略航空兵為核心的發展戰略。

第二百二十九章 空中霸主

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空軍發展成為全球頭號空軍,到戰爭結束時擁有的戰術飛機超過了其他國家的總和,而且擁有世界上效能最先進的螺旋槳戰鬥機,戰術航空兵更是成為了地面部隊的主要支援力量,但是與之相比,中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更加令人畏懼,而且優勢更加明顯。

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強大的戰略航空兵是中國打贏大戰的三大軍事支柱之一。

相反,並沒有人給中國空軍的戰術航空兵這麼高的評價。

到大戰結束的時候,中國空軍擁有二萬八千多架中型與重型轟炸機,僅&ldo;超級空中霸王&rdo;式重型轟炸機就多達八千架,而&ldo;空中霸王&rdo;等重型轟炸機超過了一萬架,反而是中型轟炸機只有不到一萬架。

這支強大的空中力量,足夠讓任何一個國家感到畏懼。

白了,如果當時再次爆發戰爭的話,哪怕是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爭,中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都能把敵國炸到投降。

當然,中國空軍的戰略航空兵在戰後也進行了大規模裁軍。

到一九五四年的時候,中國空軍的轟炸機數量縮減到了一千六百架,其中包括一千二百架重型轟炸機與四百架中型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