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3頁

也就是說。一百二十架h-1a就能取代空軍所有的h-56。

按照空軍的計劃,只要h-1a能夠大規模量產,最終肯定會全面取代h-56,與h-82共同構成轟炸機群。

問題是,到一九九一年,h-1a的試飛工作不但沒有結束。還摔掉了三架原形機。

當時,中國空軍總共訂購了七架原形機,除了一架用於地面靜力試驗之外,另外六架都承擔試飛工作。

結果就是,在一九九一年結束的時候,已有三架原形機在試飛中墜毀。

這三次惡性事故,直接導致h-1a的試飛時間被數次延長,而導致嚴重故障的根本原因就是採用了太多的新技術。

要知道,即便是一種沒有採用太多新技術的新式飛機,在試飛中都會遇到很多麻煩。

只是,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白了,h-1a不但是一種劃時代的轟炸機,更是一種超越了時代的轟炸機,其很多關鍵技術即便放到二十年之後都不顯落後。為了達到特定的隱身效能,h-1a不可避免的採用了大量新技術,而這些新技術又反過來降低了h-1a的存在價值。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空軍沒有第二種選擇。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不採用足夠多的新技術,h-1a的效能肯定會受到質疑,也就無法達到空軍提出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取代h-82,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而大量採用新技術,又使得h-1a從研製到服役充滿了坎坷與困阻。

最要命的事情發生在一九九四年底。

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分崩離析,奧地利、巴伐利亞等王國宣佈脫離帝國,持續了四十五年的冷戰也正式宣告結束。

一夜之間,中國失去了頭號強敵,也再沒受到嚴重的戰略威脅。

顯然,所有針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戰略打擊力量都受到了影響,而h-1a做為絕地反擊的戰略武器,自然沒能倖免。

結果就是,h-1a在一九九五年初透過了空軍的驗收,卻沒有能夠獲得批次生產訂單。

直到一九九九年,在貴陽飛機製造公司與南昌飛機製造公司合併之後,為了保住最後兩傢俱備研製與生產轟炸機的企業,以及中國空軍主動放棄了先進攻擊機計劃,國民議會才批准了h-1a的量產計劃。

可惜的是,h-1a的訂購數量僅僅只有二十八架,而且包括透過改進讓三架原形機達到量產型的技術水準,即新生產的只有二十五架。

這個數量,僅相當於空軍希望獲得的最低訂購數量的五分之一。

第二百三十四章 第一桶金

如果說德意志第二帝國製造的戰鬥機尚能跟中國的戰鬥機匹敵,那麼在轟炸機上,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毫無競爭力可言了。

眾所周知,在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轟炸機主要來自中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重點放在陸軍上,即集中力量打造了當時歐洲、乃至世界上最強大的裝甲軍團,並且以裝甲部隊為基礎,提出了&ldo;閃電戰&rdo;理論,成為了德軍在大戰期間的主要作戰方式。結果就是,在發展空中力量的時候,德軍必須以戰術航空兵為主。

受國力限制,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就沒有打造戰略航空兵。

關鍵就是,在以戰術航空兵為主的前提下,德意志第二帝國根本沒有足夠的工業力量來發展戰略航空兵。

這一點,其他幾個歐洲國家也不例外。比如,法國與紅俄在發展裝甲部隊的同時都以戰術航空兵為主,也就沒有能夠發展出足夠強大的戰略航空兵,反到是對地面部隊投入不算太高的英國發展出了歐洲唯一的戰略航空兵。

雖然在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