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39頁

這就是,戰略核潛艇在國家核戰略中擁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要知道,在冷戰結束之前,戰略核潛艇在中德雙放的三位一體核戰略中所佔的比重都超過了百分之四十。

憑藉強大的生存能力。戰略核潛艇獲得了雙方的高度重視。

當然,帝國海軍也有發展潛艇的傳統。

別忘了。大戰期間,帝國海軍的潛艇部隊是作戰最為勇猛的部隊,而且為擊敗敵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在潛艇領域走上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

因為同時起步,而且中國當時擁有的潛艇並不算先進,在與潛艇有關的技術上也不比德意志第二帝國好多少,所以在這場競賽中,德意志第二帝國反而擁有先發優勢,只是這個優勢沒有能夠保持下去。

事實上,憑藉較為雄厚的優勢,帝國海軍在發展潛艇的時候走上了一條與中國海軍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這就是,帝國海軍的潛艇更注重生存能力。

顯然,這種發展方式與帝國海軍潛艇部隊在大戰期間的慘重損失有很大關係。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帝國海軍潛艇兵是大戰期間作戰損失最大的兵種,超過百分之六十的潛艇兵在戰爭中陣亡。與之相比,其他部隊的傷亡比根本就算不了什麼,比如轟炸機部隊的陣亡率只有百分之十二,裝甲部隊為百分之十七,水面艦隊為百分之十四,即便是以高風險著稱的空降兵也只有百分之二十七。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在戰後才格外重視潛艇的生存能力。

為此,帝國海軍率先建造了雙層殼體潛艇,而且一直維持到冷戰結束,而帝國潛艇的儲備浮力也因此高達百分之三十。與之相比,中國海軍建造的潛艇以單殼體結構為主,大部分潛艇的儲備浮力都在百分之十五以內。

除了重視生存能力,帝國海軍的潛艇還更加重視攻擊能力。

這一點,在武器系統所佔比重中就看得出來。

帝國海軍在冷戰時期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一萬一千六百噸,能夠攜帶四十二條魚雷,而中國海軍在冷戰期間建造的最後一級攻擊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為九千四百噸,卻只配備了二十八條魚雷。前者武器系統所佔的比重為百分之一十一,而後者僅有百分之八。

當然,最極端的表現是德軍建造了巡航飛彈核潛艇。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五級、四十八艘巡航飛彈核潛艇,最後一級巡航飛彈核潛艇的水下排水量高達二萬一千噸,主要武器是二十枚射程高達六百公里的重型反艦飛彈,此外還能攜帶三十六條魚雷。

當然,德軍建造巡航飛彈核潛艇,主要是為了對付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白了,這些配備重達數十噸的反艦飛彈的核潛艇,其存在的價值就是用反艦飛彈去打擊中國海軍的超級航母。

顯然,中國海軍沒有這樣的作戰需求,也就沒有建造巡航飛彈核潛艇。

此外,受國土面積狹小影響,德軍的戰略核潛艇在其戰略打擊系統中擁有極高的地位。

冷戰期間,德軍總共建造了七級、一百二十二艘戰略核潛艇。即便在冷戰結束時,德軍都擁有四個級別的六十四艘戰略核潛艇,總共配備了近千枚潛射彈道飛彈,擁有差不多三千枚核彈頭。

要知道,在冷戰結束的時候,中國海軍只有兩個級別的三十八艘戰略核潛艇,潛射彈道飛彈的數量不到七百枚。當然,得益於更加先進的潛射彈道飛彈,中國海軍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核彈頭多達五千枚。

可以說,在帝國海軍中,真正出彩的就是潛艇。

從某種意義上講,潛艇是帝國海軍在冷戰期間的絕對主力。

為了獲得最前進的潛艇,帝國海軍可以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