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梁降格稱國,不僅是朱裕身前主張如此,顧騫、陳由桐、朱珏忠、雷九淵以及荊浩、荊振、韓元齊、陳昆等將吏也都能認可。
事實上顧陳等人最初的主張,也是擁立朱貞登位後向楚廷稱臣。
大梁不再稱朝,而降格稱國,韓謙也是以國主自稱,麾下將臣以「君上」稱他,那設於洛陽的中樞機構也就要相應的進行改頭換面,還要能跟棠邑制置府融合起來。
眾人最終主張將中書門下省及尚書省改為左右內史府,御史臺改為監察府,樞密院改為軍情參謀府。
如此一來,左內史府納入棠邑制置府通政司的職權,使顧騫、郭榮任左內史府左右知事,侍從韓謙左右,負責執掌機要,擬定、發布詔令,並掌奏章審議、封駁之權。
右內史府納入棠邑都政司的職權,左內史府所擬詔令,經韓謙裁定後,由內內史府貫徹執行,而原尚書省所轄的六部二十四司,降格改為右內史府所轄的六司二十四槽,右內史府以馮繚以及原梁工部侍郎周道元為右內史府左右知事。
軍情參謀府掌軍事兵馬指使排程,以高紹、荊浩為左右府監。
監察府掌監察百官之權,以袁國維及朱珏忠為左右府監。
左右內史府知事、軍情參謀府監、監察府監,與雷九淵、溫暮橋二人,皆加參知政事銜,共議國政,大體上與此時的楚廷一樣,實施群相制。
王珺、趙庭兒、奚荏到洛陽後,也沒有像在東湖時那般直接參與最高層的軍政決策,這也是要避免與梁國舊有的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相衝突。
除了奚荏以內侍府知事實際負責起內廷的侍衛及運轉工作外,趙庭兒帶著杜七娘、香雲負責綜合大學府以及醫護院、信鴿司等梁國以往所沒有的機構建設及發展;王珺則直接到韓謙身邊。
除了前線戰場的指揮排程外,大量的詔令奏函也都需要有更多的人協助韓謙處理。
戰事第一階段期間,韓元齊、陳昆所部傷亡較高,後續撤到偃師、白馬峽一線休整,後續則將負責整個口袋陣的底部防禦。
過去半個月裡,有新的一批基層武官及老卒從淮西諸州縣重新應徵,陸續走嵩南棧道趕到洛陽入伍,他們與從河洛新徵募的數千精壯,用以補充韓元齊、陳昆兩部前一階段戰事的消耗。
荊浩出任軍情參謀府右府監,其部由同為朱裕嫡系親信以及舊梁軍核心將領的副將蘇幕與沈鵬、趙慈等人統領,進入嵩山西北麓的諸寨,作為整個口袋陣的南邊,準備迎接第二階段的攻勢。
整個口袋陣防線,以白馬峽、偃師城為底,伊洛河南部的嵩山西北麓諸寨為上邊,邙山東嶺為下邊,虎牢關與邙山東麓的希玄寺寨為口,集結五萬最精銳的兵馬,放敵軍沿伊洛河下遊河道水陸齊進,一點點的拉鋸去消耗敵軍,直到他們支撐不住,最終放棄奪取河洛的野心。
而考慮到敵軍下一階段借舟船橫渡禹河作戰,極可能試圖會從孟津境內小規模的登岸開闢新的戰場,試圖橫穿邙山中西側相對平穩的地形往南滲透。
韓謙則將李秀、李磧、王樘三人及兩百名武官從商洛調到入孟津,使李秀兼領孟津縣令,從地方徵調總計一萬名鄉勇以及療傷重新編入營伍的梁軍將卒,新編兩旅戰兵,在孟津北部以及偃師西北部的邙山之間組織防線。
朱貞最終平靜接受其父朱裕將大梁國主之位禪讓給韓謙的事實,唯一的請求就是希望能繼續在商洛領兵作戰,為其父報仇雪恨。
韓謙同意朱貞的請求,在原雍州殘兵的基礎之上,除了將兩千多傷病兵卒,經武關調往淅川城休整外,將李磧所部的龍雀軍老卒歸併到他的麾下,新編一支重甲步兵旅,與曹霸、韓豹、林勝、溫淵四將一併在孔熙榮麾下效力,繼續從商洛、藍田方向,牽制關中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