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話,司馬光暗自點頭。
無論什麼文章都必須放在大環境中去講,不然便是斷章取義,這一點這篇文章似乎已經注意到了。
“不過也對,秦仙傲若是連這一點都忽略了,也不會有如此大名聲。”司馬光微笑著繼續往下看。
“我大宋立國於亂世。太祖針對時弊定下許多國策,當其時這些國策是為良策,然則時代變遷,滄海桑田。環境在變化,當年的良策走至今日往往會積累種種弊端。”
“其弊有三冗兩積……”
“我大宋立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割據,收歸行政權,財樹……”
“導致官員多貪戀權位,官僚機構龐大而臃腫。此為冗員。”
……
文中將大宋積累的弊端一一闡述。
“好!”
司馬光又讚了一聲,時政弊端,他們這些朝庭大員知道得很清楚,可是江湖民野之中,得不到朝庭的資料資料,雖然也能感應到處處不對勁,卻是無法看得如此清晰明瞭,說得如此透徹的。
“此人也算是個人才。”司馬光心點微微點頭,只見下面接著寫道。
“此中種種弊端,天下有識之士固然看在眼裡……”
“而黎民百姓儘管眼睛只盯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都能感覺到處境的惡化,世道唯艱……”
“然則范仲淹、歐陽修……雖然盡力支撐,竭力變法,卻收效幾無。……”
“慶曆新政失敗,境界一再惡化,然而弊端雖明白,可大宋發展到現在,各種矛盾牽扯不清,猶如一團亂麻……”
“范仲淹、歐陽修如此神人亦為之束手,況乎他人。……”
“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呼喚變法聲音一再高漲。”
“嘉佑三年,有一個人進京述職,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此書提出了變法一系列主張,震動朝庭,此人正是王安石。”
……
文中對王安石的出現,而後種種歷史背景,事件講敘得既生動有趣,又條理清晰,司馬光越看便越點頭。
“然而變法不是過家家酒,不是請客吃飯。”
“司馬相公的信既然是暢聊新法種種弊端,雖則話裡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可這不過是文人朋友之間的客套罷了,真正的主題是……”
看到這司馬光精神一震,確實。他寫信給王安石可不是為了聊家常,而是針對王安石變法的錯誤而來的。
“這裡其實指的是王安石錯在‘用心太過,自信太厚’……”
“在侵官這一類之中,司馬相公真正的講敘的是……”
“‘自古人臣之聖者,無過……’這些話是針對王安石……”
……
接下來是一一分析司馬光信中各句話真正指的意思。司馬光也不由看得眼睛瞪大,他寫時雖然有這樣的意思,但是潛意識的一種感覺,如今居然被人完全一一現於紙上。
“秦仙傲搞這個徵文也未必是壞事。”
司馬光臉上泛起紅光,繼續往下看。
“既然明瞭主題,知道了司馬相公的真正辯題所在,那麼我們再來看王相公的回覆……”
“我們都知道司馬相公三番兩次,數千言的長篇大論,王相公只以四百字便噎得司馬相公無話可說,為何會如此?”
“這封《答司馬諫議》書中客套話我們不用管它。而正文的內容……”
……
這接下來是剖析王安石的信中真意,這裡寫得很清晰,讓人無可辯駁,司馬光越看便眼睛裡笑意越越濃,雖然這時文章沒有直接批評王安石的答信是錯了,可是明眼人看了文中對兩封信真意的剖析便明白誰對誰錯。
“這一招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