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能去電視錄製現場的觀眾可不是什麼普通人,大多都是有頭有臉的企業家、藝術家之類的。
袁母的經歷打動了他們,他們便一起幫著袁母尋找她的丈夫。
一週過後,電視臺揭曉了袁母的投票結果,她成功了。
票數不僅達到了節目組定下的標準線,甚至比之前任何一位參與者都要高。
為了扶持袁家,節目組還特意籌集了一筆款項,讓袁母改善一下生活,又聯絡了著名的腦科醫生,免費為袁佳好治療。
然而,母親拿到這筆錢以後,兄妹倆仍然過得是清苦的日子。
沒有新衣服,書包也是撿表姐的舊書包,飯菜和以前一樣,三個人分著吃兩小盤菜。
袁嘉翔正是長身體的年齡,有時他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會偷偷跑去舅舅家蹭飯吃。
舅舅雖然也不富裕,但米飯和鹹菜還是管夠的,不至於讓袁嘉翔餓得前胸貼後背,他還可以帶兩個饅頭回來,分給妹妹吃。
至於那位腦科醫生,袁母更是以車費太貴的理由,拒絕帶女兒去問診。
袁嘉翔後來才知道,那不過是袁母的謊言,因為節目組和袁母商量好了,他們不用承擔任何的車費和住宿費,全部都由節目組出了。
那段時間,大街小巷都貼上了尋找袁父的廣告,電臺也會經常播報袁父的身份資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袁家的故事。
袁母滿心歡喜地在家等待著丈夫,甚至將女兒每週一次的康復訓練都取消了,她太害怕自己錯過丈夫回來的訊息了。
可是,她輸得一敗塗地。
一個月過去,沒有訊息;半年過去;沒有訊息……
女兒和兒子又長大了一歲,本是喜氣洋洋的春節,袁母卻木著個臉,定定地坐在自己家的沙發上。
家裡沒有分毫的年味,反而像座冰冷的墳墓,只有痛苦、沉悶和刺骨的寒意。
別說置辦年貨了,她已經很少離開沙發了,做飯、洗衣等等的家務都落在了還在上學的兒子身上。
袁家的沙發是正對門口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從門裡進來,她第一時間就能看到來者。
然而,每天開門的人不是風度翩翩的丈夫,而是又瘦又矮的兒子。
由於長期營養不良,袁嘉翔的身高差了同齡人一大截,又因為自卑,他不得不蜷縮著身體,像一顆還沒發芽就腐爛的種子。
他每天上學前會煮好兩碗稀飯,一碗放在母親前面,另一碗則是看著妹妹吃完了,他才放心地去上學。
家裡的存糧不多,剩下的一小袋米還是袁母的姐姐拿過來的。
至於他自然是不捨得吃珍貴的稀飯,他在學校幫著別人寫作業,而同學給他的“工資”就是半份早餐。
午休的時間很短,他來不及回家,家裡的第二頓飯也是傍晚才吃。
這樣忙碌的日子持續了很久,直到袁母的姐姐來了袁家,還是帶著一個好訊息來的。
有位從事圖書行業的企業家想要收養袁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