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一些想文明西來論想瘋了的網民,甚至還幫周人偽造了一段子虛烏有的“詩經”段落,什麼赫赫我祖,來自崑崙……

帝堯聽說棄的事蹟後,就舉棄為陶唐農師,教民耕種,據說他是最初馴化了稷和麥的人,天下得其利。

而到了帝舜時,又論功行賞:“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於是便封棄於稷,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在千年之後,便被天下尊為農神,不僅周人祭祀,只要是以農為生的民族,無不崇敬,香火不絕。

趙無恤將后稷的事蹟一一道來。

“當時我問那隸農這耕種之法為何與尋常的不同,他就回答說,這是后稷古法。既然後稷作為周之元祖,為了讓黎民能夠增加收成,都能親自耕作改善農稼,我效仿他的行為,又有什麼不妥呢?”

“但主上這道聽途說的法子,真是后稷之術麼?如何肯定做出來以後能夠增產,而不是毀了田地?”

趙無恤充滿自信地一笑,他看著遠處朝田壟走來的幾個人影說道:“七里族長和善於農稼的國人已經請來了,先生就和他們站在一旁,拭目以待吧!”

為了今天,趙無恤已經謀劃了許久,先是仔細回憶過前世下地的經驗,又在沙盤上寫寫畫畫,做好了詳細的準備。

於是在竇彭祖帶著眾人抵達時,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趙無恤帶著更卒,手持銅、木製成的耒耜,把其中一畝長條形公地上,開三條一尺寬一尺深的田間小溝,和三條寬一尺高一尺的壠。看上去溝壑不平,和現如今多數田地裡的平地耕作不太一樣。

里胥族長們十分詫異,不知道這位君子今天究竟是得了什麼雅興,居然下地做起這等粗活來了,要說是籍田禮?可也沒到時間啊。

而其中幾位農稼經驗豐富的,則眯起眼睛,琢磨起其中的門道來。

很快,日上三竿,儘管只需要稍作示範,但趙無恤也累了個滿頭大汗。

他不由得暗暗吐槽,這耒耜,效率也實在太低了。耒耜是古代華夏的一種翻土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成犁頭狀,用以鬆土,但完全憑藉人力,且比起後世的鋤頭效果更差。

這時代,犁才剛出現沒多久,尚未普及開來,趙無恤覺得,不僅是農作技術需要革命,工具也得更新換代。

他擦了擦汗,將眾人喊到了一塊,耐心地向他們解釋這法子的妙處。

“這是一位在野隸農所用的后稷古法,諸位請看,種子播在圳底,幼苗長在圳中,能保持較多的水份。每次中耕鋤草時,將壠上的土同草一起鋤入圳中,培壅苗根。到了暑天,壠上的土削平,圳壠相齊,這就使作物的根能扎得深,既可耐旱,也可抗風,防倒伏。”

“到了第二季耕作時,就變更過來,以原來的圳為壠,原來的壠為圳,使同一地塊的土地沿圳壠輪換利用,以恢復地力。”

眾人恍然。

趙無恤心裡有些得意,沒錯,這就是代田法,簡單有效,卻領先這時代五百年的農作技術。甚至到了後世,在他的家鄉甘陝的旱地上,代田法依然是很有效的耕作方式。

這種方法,由漢武帝時的捜粟校尉趙過首創,促進了小麥席捲北方,這種方法,也讓漢代畝產能夠猛增四分之一,善者翻倍!

不然的話,西漢如何能在百年之間,增加了三倍人口?

“從此以後,諸位就不必再將整塊土地加以休耕,使得息者欲勞,勞者欲息了!一年中,就可以種麥一次,種粟一次,只要施肥得當,便可以實現連作,並且保持地力不會耗盡。”

說了一大通後,趙無恤口乾舌燥,他期待地看著眾人的表情,卻有些失望,他們既沒有被無恤的王霸之氣震撼,也沒有對此驚為天人……

“諸位,我欲以此法,